秋晚斋居(其二)

校官既与庙官同,胡不移家在泮宫。

暮四朝三嫌有累,岁糜月费愧无功。

致身馆阁须公等,曝背庭除任老翁。

却喜北窗新植竹,行看玉立向南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学校的官员和神庙的官员地位相同,为何不把家安在学府中呢?
频繁更换职务让我感到疲惫,每月花费却无显著成效,心中惭愧。
你们这些人才应当进入朝廷任职,而我这老翁就晒晒太阳,任凭岁月流逝。
我欣喜地看到北窗新种的竹子,期待它们在南风中挺立成长。

注释

校官:指学校的官员。
庙官:指神庙的官员。
泮宫:古代的学校,这里指学府。
暮四朝三:形容频繁更换职位。
有累:感到劳累。
岁糜月费:每月的消耗和费用。
愧无功:感到惭愧,因为没有显著的成就。
致身:投身,进入。
馆阁:朝廷的官署。
公等:你们这些人。
曝背庭除:在庭院中晒太阳。
北窗:房屋的北面窗户。
新植竹:新栽种的竹子。
玉立:形容竹子直立的样子。
南风:温暖的南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诗人仇远的作品,名为《秋晚斋居(其二)》。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哀愁与无奈。

“校官既与庙官同,胡不移家在泮宫。”开篇便设问,既然职位已经相当于庙官,为何不迁移到泮宫?这里的“泮宫”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居所,或许是诗人心中理想的避世之地。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对现状的不满和对于更好生活环境的向往。

“暮四朝三嫌有累,岁糜月费愧无功。”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仕途上的不得志和物质负担的烦恼。暮年将至,官场上的种种嫌隙与压力让他感到深深的疲惫;而岁月匆匆,财务上的开支也让他感到愧疚,因为在诗人看来,这些都是无用的花费,没有真正的成就。

“致身馆阁须公等,曝背庭除任老翁。”这里诗人提到自己被迫留在官场,等待着同僚们的关照。而“曝背”一词则描绘出一种无奈与疲惫,仿佛是将自己的后背暴露在阳光下接受晒烤,以此比喻自己在仕途中的艰难处境。

“却喜北窗新植竹,行看玉立向南风。”这两句则是诗人在苦闷中寻得的一丝慰藉。在北窗处种植的新竹,在他眼里显得格外清新脱俗;而那“玉立”形容的是竹子的坚硬和纯净,诗人行走其间,看着这些向南风生长的竹子,似乎找到了心灵的一片慰藉。

这首诗通过对生活环境、仕途感受以及个人物质负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深沉的人生体验。

收录诗词(780)

仇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字:仁近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247年~1326年

相关古诗词

秋晚斋居(其四)

奇字生来识不多,莫烦载酒日相过。

廊空尽有叶堪扫,门冷浑无雀可罗。

肯为功名亏道义,常因课讲费吟哦。

苔荒茅屋归期远,细雨檐花且醉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秋晚斋居(其一)

君子堂西屋数间,但能容膝敢求安。

悄无人迹如深井,惯听秋声是冷官。

系马阶前慵夜秣,种蔬墙下助朝餐。

携来书卷犹堪读,好共青灯了岁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秋感(其一)

明朝交白露,此夜起金风。

灯下倚孤枕,篱根语百虫。

梧桐何处落,杼轴几家空。

客意惊秋半,炎凉信转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秋感(其二)

蛩依莎底露,萤堕树头风。

秋已来多日,人谁念二虫。

火流豳月应,云散楚天空。

摇落年年事,吾生鬓亦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