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金州西园九首.莓苔

茅堂阶岂高,数寸是苔藓。

只恐秋雨中,窗户亦不溅。

眼前无此物,我情何由遣。

形式: 古风

翻译

茅草搭建的堂屋台阶并不高,只有数寸之地长满了青苔。
我担心秋雨落下,连窗户上的水滴都不会溅起。
如今眼前没有这样的景象,我的心情又如何排遣呢?

注释

茅堂:用茅草建造的房屋。
阶:台阶。
岂:难道。
苔藓:一种绿色的植物,常在湿润环境中生长。
恐:担心。
秋雨:秋季的雨水。
溅:溅起。
眼前:目前所见。
无:没有。
此物:指苔藓覆盖的景象。
我情:我的心情。
何由:从何处。
遣:排遣,消解。

鉴赏

在这短小的诗句中,诗人以淡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静谧的自然图景。"茅堂阶岂高,数寸是苔藓"表达了诗人对环境的细腻观察,那些平凡的小草在阶石间生长,仅几寸之地就被苔藓所覆盖,这不仅展现了自然界中植物顽强生存的情景,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生活中的点滴之美给予的关注。

"只恐秋雨中,窗户亦不溅"一句,则流露出诗人对未来变化的一丝担忧。秋天的雨水可能会破坏这份宁静和谐,但即便如此,也仅是“不溅”而已,这种小心翼翼的情感表露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保持一种敬畏之心。

"眼前无此物,我情何由遣"则透露出诗人对当前景象的留恋和对未来变迁的无奈。这种情感的流露,既体现了诗人的情感细腻,也反映出古代文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切感悟,以及面对时光流转时内心的沉思与不舍。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勾勒出了一个既幽静又生动的意境,是一首充满了生活哲理和自然情怀的小品。

收录诗词(514)

姚合(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文宗太和中前后在世。以诗名。登元和十一年(公元八一六年)进士第。初授武功主簿,人因称为姚武功。调富平、万年尉。宝历中,(公元八二六年左右)历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任荆、杭二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与马戴、费冠卿、殷尧藩、张籍游,李频师事之。诗与贾岛齐名,、贾”。仕终秘书监。合著有诗集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及选王维、祖咏等十八人诗,为极玄集一卷,又摭古人诗联,叙其措意,各有体要,撰诗例一卷,(均《唐才子传》)并传于世

  • 号:称“姚
  • 籍贯:陕州硖石

相关古诗词

题金州西园九首.葼径

药院径亦高,往来踏葼影。

方当繁暑日,草屩微微冷。

爱此不能行,折薪坐煎茗。

形式: 古风

题崔驸马宅

心在林泉身在城,凤凰楼下得闲名。

洞中见凿寻仙路,月里犹烧煮药铛。

数树异花皆敕赐,并竿修竹自天生。

诗人多说离君宅,不得青苔地上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赠卢沙弥小师

怕见世间事,削头披佛衣。

年小未受戒,会解如老师。

天与出家肠,一食斋不饥。

麻履踏雪路,与马不肯骑。

嫌我身腥膻,似我见戎夷。

彼此见会异,对面成别离。

我师文宣王,立教垂书诗。

但全仁义心,自然便慈悲。

两教大体同,无处辨是非。

莫以衣服别,到头不相知。

形式: 古风

赠终南山傅山人

七十未成事,终南苍鬓翁。

老来诗兴苦,贫去酒肠空。

蟠蛰身仍病,鹏抟力未通。

已无烧药本,唯有著书功。

白马时何晚,青龙岁欲终。

生涯枯叶下,家口乱云中。

潭静鱼惊水,天晴鹤唳风。

悲君还姓傅,独不梦高宗。

形式: 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