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文与可以六言诗相示因道济南事作十首(其二)

舜井溢流陌上,历山近在城头。

羁旅三年忘去,故园何日归休。

形式: 六言诗 押[尤]韵

鉴赏

此诗由宋代诗人苏辙所作,名为《答文与可以六言诗相示因道济南事作十首(其二)》。诗中描绘了济南的自然景观与诗人的情感交织,展现了诗人对济南的深厚情感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首句“舜井溢流陌上”,以“舜井”点明地点,济南自古以来便与舜帝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处借“舜井”象征着济南的历史文化积淀。同时,“溢流陌上”生动地描绘了济南泉水丰富、流淌于街头巷尾的景象,展现出济南的自然之美。

次句“历山近在城头”,“历山”是济南的标志性地理特征之一,与“舜井”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济南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将历山置于“城头”,既表现了济南城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共存,也暗示了诗人对济南的亲近之感。

后两句“羁旅三年忘去,故园何日归休”,则直接表达了诗人长期在外漂泊的孤独与思乡之情。“羁旅”一词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远离家乡、四处漂泊的生活状态,“三年”则具体量化了这种漂泊的时间长度,强化了诗人的离愁别绪。而“故园何日归休”则表达了诗人对回归故乡的渴望与期待,以及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真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济南这座城市的深厚情感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的双重追求。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答文与可以六言诗相示因道济南事作十首(其三)

野步西湖绿缛,晴登北渚烟绵。

蒲莲自可供腹,鱼蟹何尝要钱。

形式: 六言诗 押[先]韵

答文与可以六言诗相示因道济南事作十首(其四)

饮酒方桥夜月,钓鱼画舫秋风。

冉冉荷香不断,悠悠水面无穷。

形式: 六言诗 押[东]韵

答文与可以六言诗相示因道济南事作十首(其五)

雨过山光欲溜,寒来水气如烝。

胜处何须吴越,随方亦有游朋。

形式: 六言诗 押[蒸]韵

答文与可以六言诗相示因道济南事作十首(其六)

扬雄执戟虽久,陶令归田未能。

眼看云山无奈,神伤簿领相仍。

形式: 六言诗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