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扬雄执戟虽久,陶令归田未能。
眼看云山无奈,神伤簿领相仍。
此诗出自宋代诗人苏辙之手,名为《答文与可以六言诗相示因道济南事作十首(其六)》。诗中以扬雄和陶渊明的典故起笔,表达了对两位古代文人不同人生选择的感慨。
“扬雄执戟虽久,陶令归田未能。”开篇即以扬雄和陶渊明的对比,扬雄曾长期担任官职,而陶渊明则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这里通过“虽久”与“未能”的对比,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和追求。
“眼看云山无奈,神伤簿领相仍。”接着,诗人将个人的情感融入自然景色之中,用“云山”象征着美好而难以触及的理想世界,而“簿领”则代表繁琐的政务。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面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时内心的无奈与痛苦,以及对官场事务的厌倦。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情感的抒发,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出仕与归隐之间复杂心理状态的思考。苏辙巧妙地运用了历史人物的典故,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其中,既展现了对古代文人的敬仰之情,也流露出对自己人生选择的反思。
不详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终岁常亲鞭扑,此生知负诗书。
欲寻旧学无处,时有故人起予。
故人远在江汉,万里时寄声音。
闻道禅心寂寞,未废诗人苦吟。
佳句近参风雅,微词间发离骚。
窃欲比君庾信,莫年诗赋尤高。
相思欲见无路,满秩西归有时。
及君铃阁少事,饮我松醪满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