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士

游士登门索裹粮,尘埃冉冉化衣裳。

老夫也自饭不饱,童子聊沽酒共尝。

彼此身谋宁枉道,古今乐事是归乡。

家徒四壁侯千户,梦里谁能较短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游士上门来讨要粮食,尘土飞扬间衣裳也被染黄。
我这老头子自己都吃不饱,只好让小孩去买酒来一同分享。
为了生存,我们宁愿委屈求全,古往今来,人们都向往回到故乡。
家中空无一物,仅剩四面墙壁,即使官至千户,梦中又能比谁更风光?

注释

游士:四处流浪的人。
索裹粮:讨要粮食。
尘埃:灰尘。
冉冉:缓缓地,形容尘土飞扬。
化衣裳:染脏了衣服。
老夫:我(指诗人)。
饭不饱:吃不饱饭。
童子:小孩。
聊沽酒:随便买点酒。
共尝:一起品尝。
身谋:自身的打算,生存之道。
宁枉道:宁愿违背原则。
归乡:回归故乡。
家徒四壁:家里一贫如洗,只有四面墙。
侯千户:官至千户的大官。
梦里:在梦中。
较短长:比较高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在外漂泊,回家时的凄凉情景。开篇“游士登门索裹粮”两句,表达了游子的困顿和对食物的渴望,同时也透露出他归家的迫切心情。"尘埃冉冉化衣裳"则形象地描绘了长时间旅途中的劳顿和沧桑。

中间两句“老夫也自饭不饱,童子聊沽酒共尝”展现了一种无奈与慰藉。诗人用“老夫”自称,表达了对生活困境的无力感,而“童子聊沽酒共尝”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行为,通过饮酒来暂时忘却饥饿和忧愁。

下片"彼此身谋宁枉道,古今乐事是归乡"表达了对安稳生活的渴望以及归乡的情感。诗人认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能够平静地回家。

最后两句“家徒四壁侯千户,梦里谁能较短长”则描绘了一种极度贫困和无奈的心境。"家徒四壁"意味着家中空无一物,而"侯千户"则是对自己处境的一种自嘲,强调了无比的贫穷。而“梦里谁能较短长”则是在询问,即使在梦中,也没有人能够比较出自己命运的短长。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游子归家情景的刻画,展现了一种深切的生活无常感和对安稳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780)

仇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字:仁近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247年~1326年

相关古诗词

游天竺二首(其二)

登览欣逢胜日闲,苍松九里费跻攀。

行过绿水尽头路,步入白云生处山。

猿鸟尚能知异境,仙凡原不隔重关。

几时拂袖逃尘网,野衲村樵共往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游天竺二首(其一)

行遍山巅又水涯,尚无红叶与黄花。

长松夹道六七里,小墅通村十数家。

竺国云深僧寂寞,草堂洞古石嵯牙。

野翁共醉官垆酒,扶醉归来已暮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游智果寺

独径苍苔引瘦筇,墙阴修竹碧玲珑。

青山犹见及坡老,小雨何须问社公。

云冷石藏烹茗雪,日长门掩落花风。

定知神扈题梁字,不与当时劫火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湖上

岚雾濛濛晓未收,青红窗户失飞楼。

雨添芳草侵官道,水涨浮萍入御舟。

苏小只传身后曲,江淹曾赋别时愁。

杏花风急清明近,已觉新寒似麦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