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

西行度连山,北出临汉水。

汉水蹙成潭,旋转山之趾。

禅房久已坏,古甃含清泚。

下有仲宣栏,绠刻深容指。

回头望西北,隐隐龟背起。

传云古隆中,万树桑柘美。

月炯转山曲,山上见洲尾。

绿水带平沙,盘盘如抱珥。

山川近且秀,不到懒成耻。

问之安能详,画地费簪箠。

形式: 古风

翻译

向西穿越连绵的山脉,向北靠近汉水边。
汉水汇聚成深潭,环绕山脚流淌。
禅房早已破败,古老的井壁仍清澈见底。
下面有仲宣栏,栏杆上的雕刻深深刻痕。
回头看向西北,隐约可见龟背形状的山脊。
传说那是古老的隆中,满眼都是繁茂的桑柘树林。
明亮的月光照亮山弯,山上显现江洲的尾端。
绿色的河水与平坦的沙滩相伴,如同环绕着耳环。
这里的山水既近又秀美,不去探访会让人感到羞愧。
若要详尽描述,恐怕在地上画图也要花费不少力气。

注释

西行:向西行走。
连山:连绵的山脉。
汉水:古代中国的重要河流。
古甃:古老的井壁。
仲宣栏:可能是指某处景点的名称。
龟背:形容山脊形状像龟背。
隆中:诸葛亮隐居的地方。
月炯:明亮的月光。
绿水:清澈的绿色河水。
懒成耻:不愿去探访成为遗憾。
画地:在地上画图。
簪箠:古代用来写字的工具。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深的山水景致,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个人情感的投入。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深切感悟和热爱。

“西行度连山,北出临汉水”开篇即勾勒出一幅宏伟壮观的画面,通过动作把读者带入这片广阔的自然景观之中。汉水在这里被描绘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存在,它“蹙成潭,旋转山之趾”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与周遭环境的紧密联系。

接下来的“禅房久已坏,古甃含清泚”则流露出一丝淡远和孤寂的情怀。这里的“古甃”可能指的是古老的建筑遗迹,“含清泚”则表达了时间给予这些遗迹的一种静谧与安宁。

“下有仲宣栏,绠刻深容指”中的“仲宣栏”可能是指历史上的某位名人留下的痕迹,通过对这个细节的描写,诗人强化了场景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紧接着,“回头望西北,隐隐龟背起”让读者随着诗人的目光一起眺望远方,那“隐隐”的山形宛如龟背,不仅描绘出山势的壮观,更有种生生不息的象征意义。

“传云古隆中,万树桑柘美”中的“古隆中”可能是指某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而“万树桑柘美”则让人联想到一个繁茂而美丽的自然景观,其中桑树和柘树交织成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意。

“月炯转山曲,山上见洲尾”中,“月炯转山曲”的描写展示了夜晚的宁静与和谐,而“山上见洲尾”则展现出山势的蜿蜒延绵和自然美景的层次感。

“绿水带平沙,盘盘如抱珥”中的“绿水”、“平沙”以及“盘盘”的动作描写,让人仿佛能听到水流轻抚沙滩的声音,感觉到那种宁静而又柔和的美。

最后,“山川近且秀,不到懒成耻。问之安能详,画地费簪箠”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山川美景的喜爱,以及他在此处获得的灵感与满足。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赏,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超越。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切理解和个人情感的融入,是一首充满生机与美好的山水田园诗。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隆中

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

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

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

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龙蟠山水秀,龙去渊潭移。

空馀蜿蜓迹,使我寒涕垂。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竹叶酒

楚人汲汉水,酿酒古宜城。

春风吹酒熟,犹似汉江清。

耆旧人何在,丘坟应已平。

惟馀竹叶在,留此千古情。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鳊鱼

晓日照江水,游鱼似玉瓶。

谁言解缩项,贪饵每遭烹。

杜老当年意,临流忆孟生。

吾今又悲子,辍箸涕纵横。

形式: 五言律诗

食雉

雄雉曳修尾,惊飞向日斜。

空中纷格斗,綵羽落如花。

喧呼勇不顾,投网谁复嗟。

百钱得一双,新味时所佳。

烹煎杂鸡骛,爪距漫槎牙。

谁知化为蜃,海上落飞鸦。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