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偶成二首(其二)》由宋代末年至元初时期的诗人郑思肖所作。全诗以深沉的哲理和对道德伦理的深刻思考为主线,展现了诗人对于君臣关系、父母之恩以及自然景象的独到见解。
首联“曾受家传究典坟,自期不与俗人群”,开篇即点明了诗人的出身背景和自我期许。他接受家庭的传统教育,深入研究古代典籍,立志不与世俗之人同流合污,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
颔联“君臣位乱纲常在,父母恩深生死分”,进一步探讨了君臣关系与父母之恩的重要性。即使在混乱的时局中,君臣之间的秩序和伦理道德依然存在;而父母的养育之恩,无论生死,都是不可磨灭的。这两句体现了诗人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坚守。
颈联“霁日行空镕积雪,长风吹晓净残云”,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象,通过阳光融化积雪、长风驱散残云的画面,象征着光明与希望的到来,寓意着诗人内心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尾联“坐令世上春光好,长使桃花笑脸醺”,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为世间带来美好的影响,如同桃花在春风中绽放,让人心情愉悦。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自身道德品质的自信和期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郑思肖对于道德伦理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社会理想的追求。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诗人传达了对人生价值的独到见解,以及对美好世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