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足

雁足冥冥未报归,此心裂碎有谁知。

一怀愤闷心衔苦,两鬓䰐鬖发倒垂。

醉后爱歌诸葛表,生来耻读李陵诗。

喜吾筋力犹强健,愿为朝廷理乱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雁足》是宋末元初诗人郑思肖所作。诗中以雁足未归,象征着国家的动荡与个人命运的飘零,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感慨。

首联“雁足冥冥未报归,此心裂碎有谁知”,以雁足未归的景象起笔,暗喻国家动荡不安,而诗人内心之痛,如同雁足一般,深藏不露,却已裂碎,无人能知。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雁足未归,既指国家未有明确的回复或行动,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痛苦。

颔联“一怀愤闷心衔苦,两鬓䰐鬖发倒垂”,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内心状态。一怀愤闷,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现状的不满和忧虑;心衔苦,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沉重与痛苦。两鬓䰐鬖发倒垂,则是年华老去、岁月沧桑的外在体现,与内心的愁苦形成呼应。

颈联“醉后爱歌诸葛表,生来耻读李陵诗”,通过对比诸葛与李陵的故事,展现了诗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醉后爱歌诸葛表,表明诗人向往诸葛亮那样的忠诚与智慧,渴望为国效力;生来耻读李陵诗,则是对李陵投降匈奴行为的不屑,体现了诗人坚守气节、不屈不挠的精神。

尾联“喜吾筋力犹强健,愿为朝廷理乱丝”表达了诗人虽已年迈,但仍然希望为国家效力,解决纷乱的局面,展现了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意丰富,通过雁足未归的象征、个人命运的描写以及历史人物的对比,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理想的追求,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403)

郑思肖(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画家。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 字:忆翁
  • 籍贯:连江(今属福建)
  • 生卒年:1241~1318

相关古诗词

次韵三首(其一)

百岁光阴十过三,故山路梗梦中还。

看来身在终为累,悟得心空始是閒。

几度踏云归草屋,有时卧雨掩松关。

人间转盼皆陈迹,何必长生久驻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次韵三首(其二)

活计烟波羡谢三,醉眠钓艇去仍还。

为怜死者今何在,笑杀忙人不识閒。

烛影欲残登夜榻,鼓声未绝启晨关。

匆匆役役尘中走,一见青山一动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次韵三首(其三)

花前欢笑忆春三,何故东君尚未还。

一寸心中千种事,百年世上几时閒。

虏迁玉帛犹归市,马犯金汤即弃关。

生怕朔风吹下雪,飞来点鬓妒红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古时

古时明月碧霄间,曾照鸾舆幸蜀还。

御座乍空三殿远,朝仪暂歇六更闲。

马屯腥雾彤墀坏,莺哭冤春玉户关。

苦是年年归旧燕,绕檐偷语问龙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