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末年至元初时期的诗人郑思肖所作,名为《次韵三首(其一)》。全诗以深沉的哲理和对人生世事的深刻洞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与存在的思考。
首句“百岁光阴十过三”,开篇即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暗示了人生的有限性。接着,“故山路梗梦中还”一句,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描绘出人在追寻与回归之间的矛盾与挣扎,同时也暗含着对故乡或内心深处某种精神家园的渴望。
“看来身在终为累,悟得心空始是閒”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生命本质的探讨。身体的存在总是伴随着种种束缚与压力,而当心灵得以解脱,达到一种超脱的状态时,方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里不仅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也蕴含着佛教中关于“心”的深刻理解。
“几度踏云归草屋,有时卧雨掩松关”两句,通过具体的场景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简单生活与自然之美的向往。无论是云中的行走还是雨中的静卧,都是对心灵自由与自然和谐的一种追求。
最后,“人间转盼皆陈迹,何必长生久驻颜”两句,总结全诗,表达了对世间万物变化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永恒与短暂之间关系的思考。诗人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久的生存,而在于心灵的觉醒与超越,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体验。
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通过对生命、时间、存在等哲学问题的探讨,展现了诗人独特的生命观与宇宙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