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篇

小年尝读桃源记,忽睹良工施绘事。

岩径初欣缭绕通,溪风转觉芬芳异。

一路鲜云杂彩霞,渔舟远远逐桃花。

渐入空濛迷岛道,宁知掩映有人家。

庞眉秀骨争迎客,凿井耕田人世隔。

不知汉代有衣冠,犹说秦家变阡陌。

石髓云英甘且香,仙翁留饭出青囊。

相逢自是松乔侣,良会应殊刘阮郎。

内子闲吟倚瑶瑟,玩此沈沈销永日。

忽闻丽曲金玉声,便使老夫思阁笔。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曾在小年时阅读《桃花源记》,忽然看到能工巧匠正在绘画
山间小路初见蜿蜒相通,溪边微风带来不同寻常的花香
沿途云雾缭绕,彩霞相伴,渔舟在桃花丛中渐行渐远
渐渐深入朦胧的海岛小径,哪知隐藏其中还有人家
须发斑白的人们热情好客,他们凿井耕田,仿佛与世隔绝
他们并不知汉朝的礼制,只记得秦朝时土地的变迁
山石中流出的甘甜泉水和云英香气四溢,仙翁盛情邀请我们共餐
相遇之人定是松乔那样的仙友,聚会的氛围不同于刘阮二人的奇遇
妻子悠闲地倚着瑶瑟吟唱,沉醉在这漫长的时光中
突然听到美妙的乐曲声如金玉般悦耳,令我顿生搁笔的雅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阅读《桃源记》后的心境和想象。诗中通过对桃花流水的描写,展现了桃源之地的美丽景色与脱俗生活。"小年尝读桃源记,忽睹良工施绘事"表明诗人自幼便对桃源的故事充满向往,并且对画家描绘桃源图景的技艺赞赏有加。

在诗的中段,"一路鲜云杂彩霞,渔舟远远逐桃花"描绘了行者随着渔船深入桃源,四周云霞缤纷,桃花盛开的情景。"渐入空濛迷岛道,宁知掩映有人家"则表明诗人惊讶于桃源之中竟有隐逸的居所。

接下来的几句,"庞眉秀骨争迎客,凿井耕田人世隔。不知汉代有衣冠,犹说秦家变阡陌"描绘了桃源居民热情好客,不知外界汉朝的繁华与秦朝的变迁,只是安于简单的农耕生活。

"石髓云英甘且香,仙翁留饭出青囊。相逢自是松乔侣,良会应殊刘阮郎"则写出了桃源居民生活中的神仙般美好,以及诗人与桃源之人的交往,如同得遇知音。

最后几句,"内子闲吟倚瑶瑟,玩此沈沈销永日。忽闻丽曲金玉声,便使老夫思阁笔"表达了诗人对桃源生活的向往,以及听到美妙音乐时的感动和想要书写下来的冲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世界的追求与向往,同时也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憧憬。

收录诗词(388)

权德舆(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后徙居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唐朝文学家、宰相,起居舍人权皋之子。掌诰九年,三知贡举,位历卿相,在贞元、元和年间名重一时

  • 字:载之
  • 籍贯: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
  • 生卒年:759年-818年

相关古诗词

浩歌

杖策出蓬荜,浩歌秋兴长。

北风吹荷衣,箫飒景气凉。

通逵抵山郭,里巷连湖光。

孤云净远峰,绿水溢芳塘。

鱼鸟乐天性,杂英互芬芳。

我心独何为,万虑萦中肠。

履道身未泰,主家谋不臧。

心为世教牵,迹寄翰墨场。

出处两未定,羁羸空自伤。

沈忧不可裁,伫立河之梁。

晚归茅檐下,左右陈壶觞。

独酌复长谣,放心游八荒。

得丧同一域,是非亦何常。

胡为苦此生,矻矻徒自强。

乃知杯中物,可使忧患忘。

因兹谢时辈,栖息无何乡。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离合诗赠张监阁老

黄叶从风散,暗嗟时节换。

忽见鬓边霜,勿辞林下觞。

躬行君子道,身负芳名早。

帐殿汉官仪,巾车塞垣草。

交情剧断金,文律每招寻。

始知蓬山下,如见古人心。

形式: 古风

郴州换印缄遣之际率成三韵因寄李二兄员外使君

缄题桂阳印,持寄朗陵兄。

刺举官犹屈,风谣政已成。

行看换龟纽,奏最谒承明。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寄侍御从舅

靡靡南轩蕙,迎风转芳滋。

落落幽涧松,百尺无附枝。

世物自多故,达人心不羁。

偶陈幕中画,未负林间期。

感恩从慰荐,循性难絷维。

野鹤无俗质,孤云多异姿。

清泠松露泫,照灼岩花迟。

终当税尘驾,来就东山嬉。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