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赴江州路上见寄三首(其二)

襄阳大堤绕,我向堤前住。

烛随花艳来,骑送朝云去。

万竿高庙竹,三月徐亭树。

我昔忆君时,君今怀我处。

有身有离别,无地无岐路。

风尘同古今,人世劳新故。

形式: 古风

翻译

襄阳的长堤蜿蜒环绕,我住在堤岸旁边。
烛光映着娇艳的花朵到来,清晨则骑马送走朝云。
成千上万的竹子耸立在高庙旁,三月里徐亭的树木郁郁葱葱。
往日里我思念你的时候,如今你也正怀念着我这个地方。
只要活着便有离别的时刻,没有哪里不存在分岔的道路。
风尘仆仆,古往今来皆是如此,人世间总是为新旧交替而辛劳。

注释

襄阳:中国湖北省的一个历史名城。
大堤:长长的河堤。
我:诗人自称。
住:居住。
烛:蜡烛,这里指照明之物,带出夜的氛围。
花艳:花朵鲜艳,形容夜晚的美景或宴会的繁华。
骑:骑马,此处指代早晨的出行。
朝云:早晨的云彩,比喻时间的流逝。
万竿:形容竹子数量极多。
高庙:地名,可能指当地的庙宇或高地。
三月:春季的月份,树木茂盛。
徐亭:地名,可能是一个以树木著称的地方。
忆君:思念你。
君:指对方,朋友或爱人。
怀我:怀念我。
有身:活着,存在。
离别:分开,告别。
无地:任何地方。
岐路:岔路,引申为选择或分别。
风尘:旅途中的劳苦和艰辛,也指世事。
古今:从古到今。
人世:人间,社会。
劳新故:为新旧事物的更替而辛劳。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思念之情的诗,通过对襄阳城堤景观的细腻刻画和生动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怀念。开篇“襄阳大堤绕,我向堤前住”即设定了一种静谧而又有些孤独的居住环境,而接着的“烛随花艳来,骑送朝云去”则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烛光与鲜花交相辉映,骑者送君而去,似乎时间和空间都在流动中。

接下来的“万竿高庙竹,三月徐亭树”更是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寂寞与无尽的思念。尤其是“万竿高庙竹”一句,不仅写出了庙宇中的古老高竹,更透露出诗人的孤独感。

而“我昔忆君时,君今怀我处”则直接抒发了对亲人深切的思念与回忆。这里的“我昔忆君时”表达了过去对亲人无法忘怀的记忆,而“君今怀我处”则是在现在的时空里,将这种情感反转,强化了彼此之间的情感纽带。

最后两句“有身有离别,无地无岐路。风尘同古今,人世劳新故”,则是对生命、离合以及时间流逝的一种深刻感悟。在这不断变迁的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与分别似乎都是命运安排,而“风尘同古今”一句,更凸显了历史长河中的永恒与无常。

整首诗通过对襄阳堤前生活的描写,以及对亲人深切思念的情感流露,展现出了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人世间离合悲欢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887)

元稹(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 字:微之

相关古诗词

酬乐天赴江州路上见寄三首(其三)

人亦有相爱,我尔殊众人。

朝朝宁不食,日日愿见君。

一日不得见,愁肠坐氛氲。

如何远相失,各作万里云。

云高风苦多,会合难遽因。

天上犹有碍,何况地上身。

形式: 古风

酬乐天登乐游园见忆

昔君乐游园,怅望天欲曛。

今我大江上,快意波翻云。

秋空压澶漫,澒洞无垢氛。

四顾皆豁达,我眉今日伸。

长安隘朝市,百道走埃尘。

轩车随对列,骨肉非本亲。

誇游丞相第,偷入常侍门。

爱君直如发,勿念江湖人。

形式: 古风

酬刘猛见送

种花有颜色,异色即为妖。

养鸟恶羽翮,剪翮不待高。

非无剪伤者,物性难自逃。

百足虽捷捷,商羊亦翘翘。

伊余狷然质,谬入多士朝。

任气有愎戆,容身寡朋曹。

愚狂偶似直,静僻非敢骄。

一为毫发忤,十载山川遥。

烁铁不在火,割肌不在刀。

险心露山岳,流语翻波涛。

六尺安敢主,方寸自由调。

神剑土不蚀,异布火不燋。

虽无二物姿,庶欲效一毫。

未能深蹙蹙,多谢相劳劳。

去去我移马,迟迟君过桥。

云势正横壑,江流初满槽。

持此慰远道,此之为旧交。

形式: 古风

酬杨司业十二兄早秋述情见寄

白发故人少,相逢意弥远。

往事共销沈,前期各衰晚。

昨来遇弥苦,已复云离巘。

秋草古胶庠,寒沙废宫苑。

知心岂忘鲍,咏怀难和阮。

壮志日萧条,那能竞朝幰。

形式: 古风 押[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