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云门寺梵月无侧房

越山千万云门绝,西僧貌古还名月。

清朝扫石行道归,林下眠禅看松雪。

形式: 七言绝句

翻译

越过千万重山峰,云门寺高耸绝顶,西方来的僧人面貌古朴,他的名字还与明月相关。
清晨扫净石阶后行走归来,林间坐禅入眠,静观松树与雪景。

注释

越山:跨越群山。
千万:形容山非常多。
云门绝:指云门寺位于险峻高峰,难以到达。
西僧:来自西方的僧人。
貌古:面容显得古老、庄严。
名月:名字中带有‘月’字,也可能暗示其品格高洁如月。
清朝:清晨时候。
扫石:清扫石阶,指僧人的日常劳作。
行道归:行走于修行之道后返回。
林下:树林之中。
眠禅:在禅定中入睡,体现修行的境界。
松雪:松树与雪,描绘出一幅清冷幽静的画面。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皎然的《寄题云门寺梵月无侧房》,通过诗中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和对佛法的向往。

"越山千万云门绝,西僧貌古还名月。"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景图。"越山" 指的是越岭之巅,"千万云" 形容云层如织,"门绝" 则是指云门寺隐逸于群峰之间,仿佛与世隔绝。而"西僧貌古还名月"则透露出诗人对那位居住在此地的西方高僧的景仰之情。"貌古" 表示僧人的风范超凡脱俗,而"还名月" 则是指僧人以明月为伴,寓意清净无染。

"清朝扫石行道归,林下眠禅看松雪。" 这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沉醉。"清朝扫石行道归" 描述的是晨光中,僧侣清扫庭院,步履于幽径之上归至寺庙的情景;而"林下眠禅看松雪" 则是诗人在森林之下沉浸于禅定之境,观赏着白雪覆盖下的松树,体验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纯洁。

整首诗通过对云门寺周遭景致的描绘和对西僧生活状态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清净与超脱,以及他对佛法修持生活的一种向往。

收录诗词(514)

皎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谢,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 字:清昼
  • 籍贯:湖州(浙江吴兴)
  • 生卒年:730-799

相关古诗词

戛铜碗为龙吟歌

逸僧戛碗为龙吟,世上未曾闻此音。

一从太尉房公赏,遂使秦人传至今。

初戛徐徐声渐显,乐音不管何人辨。

似出龙泉万丈底,乍怪声来近而远。

未必全繇戛者功,真生虚无非碗中。

寥亮掩清笛,萦回凌细风。

遥闻不断在烟杪,万籁无声天境空。

乍向天台宿华顶,秋宵一吟更清迥。

能令听者易常性,忧人忘忧躁人静。

今日铿锽江上闻,蛟螭奔飞如得群。

声过阴岭恐成雨,响驻晴天将起云。

坐来吟尽空江碧,却寻向者听无迹。

人生万事将此同,暮贱朝荣动还寂。

形式: 古风

晚冬废溪东寺怀李司直纵

废溪无人迹,益见离思深。

归来始昨日,恍惚惊岁阴。

清想属遥夜,圆景当空林。

宿昔月未改,何如故人心。

游从间芳趾,摇落栖寒岑。

眇眇湖上别,含情初至今。

道流安寂寞,世路倦岖嵚。

此意欲谁见,怀贤独难任。

徽声反冥默,夕籁何哀吟。

禅念破离梦,吾师诫援琴。

耿耿已及旦,曷由开此襟。

幽期谅未偶,胜境徒自寻。

安得西归云,因之传素音。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望远村

林杪不可分,水步遥难辨。

一片山翠边,依稀见村远。

形式: 五言绝句

喜义兴权明府自君山至集陆处士羽青塘别业

应难久辞秩,暂寄君阳隐。

已见县名花,会逢闱是粉。

本自寻人至,宁因看竹引。

身关白云多,门占春山尽。

最赏无事心,篱边钓溪近。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