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自随州来知尹师鲁寓止僧舍语其处物景甚详因作诗以寄焉

驿使话汉东,故人迁谪处。

所居虽非居,有树即嘉树。

日膳或鸡肫,时蔬多笋芋。

夜堂蛇结蟠,昼户鹊噪聚。

著书今未成,爱静已得趣。

予欲访其人,炎蒸未能去。

形式: 古风

翻译

驿站使者传达汉水东的消息,老朋友被贬谪的地方。
他居住的地方虽然不是久居之地,但只要有树就是好树。
每日膳食有时会有鸡杂,时令蔬菜以竹笋和芋头为主。
夜晚厅堂像蛇一样蜿蜒曲折,白天门户外喜鹊聚集嘈杂。
他虽然在写书还未完成,却已经享受到了宁静的乐趣。
我想要拜访这个人,但炎热的天气让我无法前往。

注释

汉东:指汉水东部地区。
迁谪:贬谪,被流放到外地。
非居:非长久居住之处。
嘉树:好的树木,比喻美好的环境。
鸡肫:鸡的内脏,代指粗茶淡饭。
笋芋:竹笋和芋头,常见的蔬菜。
蛇结蟠:形容厅堂弯曲的样子。
鹊噪聚:喜鹊聚集,发出嘈杂的声音。
著书:写作书籍。
得趣:获得乐趣。
炎蒸:炎热的气候。
未能去:不能前往。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作品,题为《使者自随州来知尹师鲁寓止僧舍语其处物景甚详因作诗以寄焉》。诗中,诗人通过驿使的口述,描绘了友人尹师鲁贬谪至汉东后的生活情景。尽管身处非官邸,但尹师鲁依然能欣赏到周围的美好,如那些寻常却美好的树木。他的饮食朴素,有时以鸡肫和时令蔬菜为食,生活简朴而宁静。夜晚,蛇在堂上蜿蜒,白天则有鹊群聚集,增添了环境的生动气息。

诗人表达了对友人潜心著书、享受静谧生活的赞赏,同时也流露出想要亲自拜访的意愿,但由于天气炎热未能成行。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友人的生活状态和诗人对其境遇的关心与敬佩。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侄宰与外甥蔡骃下第东归

事莫必有胜,必胜难可持。

迩来罕相见,世上多誇驰。

黄金铸佩印,白玉刻佩龟。

朝见恃赫赫,夕见同蚩蚩。

方得靡不羡,既处焉所施。

此理非一日,更后当应知。

志士无终穷,斯言非尔欺。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依韵公择察推

君来何所闻,君去何所见。

自古慕虚名,往往轻既面。

窃常恃赋禀,平直如劲箭。

是以五十年,长甘守贫贱。

相逢嗟未几,遽远剧飞电。

今虽行已晚,多谢勤相唁。

形式: 古风 押[霰]韵

依韵朱学士廉叔忆颍川西湖春色寄献尚书晏公且将有宛丘之命

物景有先后,春工无旧新。

追欢成杳霭,寄咏苦逡巡。

湖水与濠接,岸亭将寺邻。

艳花簪舞髻,弱藻罥重缗。

客奏桓伊笛,人歌柳恽蘋。

何尝烦几案,自得去埃尘。

纵语曾忘倦,从游未觉频。

赋诗高压古,下笔敏如神。

每想魂俱往,终知梦是因。

广骚常慕屈,感遇亦希陈。

借问摛词者,当时别乘人。

喜公移幕府,连赏二州春。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依韵自和送诗寄潘歙州

潘侯擅诗笔,五色神授江。

世家有大勋,佐舜同厖降。

子孙逢太平,少小事书窗。

源流本慷慨,吐论皆经邦。

量犹函牛鼎,吾徒愧罂缸。

开口必典实,省腹唯空腔。

作者过我门,应笑无戟幢。

穷老在弊庐,何异守户尨。

有心希买交,白璧无一双。

形式: 古风 押[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