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世翁

海上一蓑笠,终年垂钓丝。

沧洲有深意,冠尽何由知。

直钩不营鱼,蜗室无妻儿。

渴饮寒泉水,饥餐紫朮芝。

鹤发披两肩,高怀如澄陂。

曾闻仙老言,云是古鸱夷。

石窦閟雷雨,金潭养蛟螭。

乘槎上玉津,骑鹿游峨嵋。

以人为语默,与世为雄雌。

兹焉乃磻溪,豹变应须时。

自古隐沦客,无非王者师。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翻译

在海上独戴斗笠,整年垂钓于水边。
那片沧洲深处藏有深意,谁能真正理解头上的桂冠呢?
他用直钩钓鱼,不图渔利,蜗居之处没有妻儿。
他喝着寒冷的山泉,以紫芝充饥,生活简朴。
白发披肩,胸怀宽广如明镜般清澈。
曾听仙人说过,他是古代的鸱夷子皮。
石洞隐藏雷雨,金色的潭中养育着蛟龙和螭龙。
他乘坐木筏去玉津,骑鹿漫游峨眉山。
他善于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却有雄心壮志。
这里便是磻溪,豹子的蜕变总会在恰当的时机。
自古以来的隐士,往往成为帝王的老师。

注释

蓑笠:斗笠,蓑衣,指渔夫的装扮。
沧洲:古代对水边或近海的地方的称呼,这里可能象征隐居之地。
蜗室:比喻简陋的居所。
紫朮芝:一种草药,象征清贫的生活。
澄陂:形容心境清澈如湖水。
石窦:石洞。
乘槎:乘木筏。
峨嵋:中国著名的山脉,此处代表名山。
雄雌:此处指世间竞争或对立。
磻溪:古代河流,姜太公在此垂钓,后被周文王发现,成为辅佐者。
豹变:比喻人的转变或提升。
王者师:帝王的老师,指有智慧能影响国家的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开篇即以"海上一蓑笠,终年垂钓丝"设定了隐士独自于海边垂钓的画面,表达出他与世隔绝、淡泊明志的情操。随后"沧洲有深意,冠尽何由知"暗示隐士对人生有着自己的深刻理解和体悟,而这种理解并非外界所能轻易了解。

接着的"直钩不营鱼,蜗室无妻儿"则进一步描绘了隐士超脱世俗、独来独往的生活。"渴饮寒泉水,饥餐紫朮芝"则是对他简朴生活的具体写照,展示了他的自足自给和不为物欲所累。

诗中的"鹤发披两肩,高怀如澄陂"描绘了一位仙风道骨、心怀壮阔的隐士形象。"曾闻仙老言,云是古鸱夷"则表明他对传说中仙人的追求和向往。

下片的"石窦閟雷雨,金潛养蛟螭"写出了隐士所居之地的神秘与自然的融合,而"乘槎上玉津,骑鹿游峨嵋"则展现了他通晓道法、能够驾驭灵物的超凡能力。

"以人为语默,与世为雄雌"表达了隐士对世俗纷扰保持沉默态度,同时又与自然界保持着和谐共生的关系。"兹焉乃磻溪,豹变应须时"则是对他能够顺应自然、随机应变的生活智慧的赞叹。

最后的"自古隐沦客,无非王者师"则总结了隐士不仅是逃避世俗,更是追求一种超越常人的生命境界,他所追寻的是类似于古代圣贤的高尚人格和精神导师的地位。

综观全诗,陈陶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道家哲学的理解,塑造了一个既脱俗又具仙风的隐士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超凡脱俗生活理想的向往。

收录诗词(176)

陈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 号:三教布衣
  • 籍贯: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
  • 生卒年:约公元812—约885年

相关古诗词

镜道中吹箫

金栏白的善篸?,双凤夜伴江南栖。

十洲人听玉楼晓,空向千山桃杏枝。

形式: 古风

蝉声将月短,草色与秋长。

比屋歌黄竹,何人撼白榆。

好看如镜夜,莫笑似弓时。

江湖水清浅,不足掉鲸尾。

饮水狼子瘦,思日鹧鸪寒。

一鼎雄雌金液火,十年寒暑鹿麑裘。

寄语东流任斑鬓,向隅终守铁梭飞。

乾坤见了文章懒,龙虎成来印绶疏。

近来世上无徐庶,谁向桑麻识卧龙。

形式:

郊行示友人

水开长镜引诸峦,春洞花深落翠寒。

醉向丝萝惊自醒,与君清耳听松湍。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送别萧二

橘花香覆白蘋洲,江引轻帆入远游。

千里云天风雨夕,忆君不敢再登楼。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