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王墓和马令

谁把长城自弃捐,不能一马涉中原。

三军泪湿江南地,二帝䰟飞漠北天。

幸浙翠华淹日月,和戎綵币转车船。

几时消得英雄恨,南拱枝头叫杜鹃。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是谁遗弃了长城,无法骑马穿越中原。
三军将士的泪水打湿了江南的土地,两位帝王的灵魂飘向漠北的天空。
幸运的是,皇帝的龙旗在浙江停留了很长一段时间,和平谈判通过船只运输彩币进行。
何时才能消除英雄们的怨恨,他们在南边的树枝上呼唤着杜鹃鸟。

注释

长城:古代中国的防御工事。
涉:徒步或骑马过河。
中原:指中国中部地区。
三军:古代军队的总称,通常指陆军、海军和空军。
江南:长江以南的地区。
二帝:可能指两位失去政权的皇帝。
漠北:中国北方沙漠地带。
翠华:古代对皇帝仪仗的一种称呼,绿色的旗帜。
淹:滞留,停留。
和戎:指与敌国讲和。
綵币:彩色的货币,用于外交或礼仪。
消得:消除,得到。
南拱:南方的拱手致敬,比喻臣服或怀念。
杜鹃:一种鸟,叫声凄凉,常象征哀愁。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谢肃的《岳王墓和马令》以长城为引子,表达了对历史沉痛的反思。首句“谁把长城自弃捐”质问为何长城不再作为防线,暗示了国家边防的松弛。接着,“不能一马涉中原”寓言式地表达了对失去疆土的遗憾,意指无法再有力量收复失地。

“三军泪湿江南地,二帝䰟飞漠北天”通过描绘军队的哀伤和两位帝王(可能指的是宋朝的两位皇帝)流亡北方的悲惨景象,展现了战败后的国破家亡。诗人感慨“幸浙翠华淹日月”,浙江一带的繁华被战争耽误,和平的象征——翠华(古代帝王仪仗)被闲置。

“和戎綵币转车船”描述了与敌议和的场景,用彩币交换和平,但诗人对此深感不满,认为这是屈辱的行为。“几时消得英雄恨”直抒胸臆,表达对英雄壮志未酬的惋惜,以及对国家衰弱的无奈。

最后,以“南拱枝头叫杜鹃”作结,杜鹃鸟的叫声凄厉,象征着亡国之痛和英雄的哀鸣,整首诗情感深沉,寓含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国家兴衰的忧虑。

收录诗词(392)

谢肃(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次韵天锡提举

携僧登芙蓉,想见绿云径。

天风吹笑语,响落千岩静。

戏为有声画,画此笑时兴。

夙习嗟未除,为君起深定。

蜜渍白芽姜,辣在那改性。

南归亦何有,自负芦圌柄。

旧居悬水旁,石室如仄磬。

行当洗过恶,佛祖重皈命。

念君别时语,皎月破昏暝。

蝇头录君诗,有怀时一咏。

形式: 古风

谒狄梁公庙

九江浪粘天,气势必东下。

万山勒回之,到此竟倾泻。

如公廷诤时,一快那顾藉。

君看洗日光,正色甚閒暇。

使唐不敢周,谁复如公者。

古祠苍烟根,碧草上屋瓦。

我来春雨馀,瞻叹香火罢。

一读老范碑,顿尘看奔马。

斯文如贯珠,字字光照夜。

整帆更迟留,风正不忍挂。

形式: 古风

瑜上人自灵石来求鸣玉轩诗会予断作语复决堤作一首

求鸣玉轩诗,会予断作语。

道人去我久,书问且不数。

闻余窜南荒,惊悸日枯削。

安知跨大海,往返如入郭。

譬如人弄潮,覆却甚自若。

旁多聚观者,缩项胆为落。

僻居少过从,閒庭堕斗雀。

手倦失轻纨,扣门谁剥啄。

开关忽见之,但觉瘦矍铄。

立谈慰良苦,兀坐叙契阔。

谁持稻田衣,包此剪翎鹤。

远来殊可念,此意重山岳。

悃愊见无华,语论出棱角。

为余三日留,颇觉解寂寞。

忽然欲归去,破裓不容捉。

想见历千峰,细路如遗索。

相寻固自佳,乞诗亦不恶。

而余病多语,方以默为药。

寄声灵石山,“诗当替余作。

”便觉鸣玉轩,跳波惊夜壑。

形式: 古风

题李愬画像

淮阴北面师广武,其气岂只吞项羽。

君得李佑不肯诛。便知元济在掌股。

羊公德行化悍夫,卧鼓不战良骄吴。

公方沉鸷诸将底,又笑元济无头颅。

雪中行师等儿戏,夜取蔡州藏袖底。

远人信宿犹未知,大类西平击朱泚。

锦袍玉带仍父风,拄颐长剑大梁公。

君看鞬橐见丞相,此意与天相始终。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