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亲戚寄黄雀

万金家书寄中庭,牍背仍题双掩并。

不知千里寄底物,白泥红印三十瓶。

瓷瓶浅染茱萸紫,心知亲宾寄乡味。

印泥未开出馋水,印泥一开香扑鼻。

江西山间黄羽衣,纯绵被体白如脂。

偶然一念随世网,身插两翼那能飞。

误蒙诸公相俎豆,月里花边一杯酒。

先生与渠元不疏,两年眼底不见渠。

端能访我荆溪曲,愿借前筹酌酃渌。

形式: 古风

翻译

一封贵重家书送到庭院,信封背后还题写着双层印记。
不知道千里之外寄来何物,只有一箱三十瓶白泥红印的酒。
酒瓶上浅浅染着茱萸紫,心里明白这是亲人朋友寄来的家乡味道。
还未开封的印泥已引人垂涎,一旦打开,香气扑鼻。
想起江西山间的黄羽鸟,它们的羽毛洁白如脂。
偶尔心中有世俗牵绊,即使插上翅膀也无法飞翔。
误蒙各位厚爱共餐,月下花前举杯共饮。
先生与他本非疏远,但两年未见了。
他真能来访荆溪小径,希望能借用先前的计划,共品酃渌美酒。

注释

万金:极贵重。
中庭:庭院。
牍背:信封背面。
双掩并:双重印记。
千里:遥远的距离。
白泥红印:带有白泥和红色印章。
茱萸紫:茱萸的颜色。
馋水:形容对食物的渴望。
黄羽衣:指鸟的羽毛。
世网:世俗的束缚。
荆溪曲:荆溪的小路。
酃渌:古代的一种美酒。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人杨万里的作品,名为《谢亲戚寄黄雀》。诗中描绘了一幅温馨的家庭场景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万金家书寄中庭,牍背仍题双掩并。"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通过书信与远方的家人保持联系的情感。"万金家书"指的是家中的书信,而"牍背"则是古代书信的方式,将信件折叠起来,背面常题诗或字,以示亲密。"双掩并"暗示着信中包含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情。

"不知千里寄底物,白泥红印三十瓶。"

这里作者表达了对远方亲人所送礼物的珍惜之情。"不知千里寄底物"强调了礼物跨越千山万水,体现出送礼者的心意,而"白泥红印三十瓶"则具体描述了这些礼物,可能是瓷器或其他装饰品。

"瓷瓶浅染茱萸紫,心知亲宾寄乡味。"

这两句诗描绘了礼物的美丽和所承载的情感。"瓷瓶浅染茱萸紫"形容的是瓷器上浅淡的紫色装饰,而"心知亲宾寄乡味"则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所送礼物中蕴含的家乡情怀的理解。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继续描述了这些礼物给他带来的感受和回忆,以及对于亲人、朋友间的情谊与思念。最后,他提到了自己偶然间产生的世俗欲望,但这并不能使他飞翔脱离现实。随后,他邀请先生一同饮酒,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

整首诗通过对书信和礼物的描写,以及作者与亲人、朋友之间的情感交流,展现了一种温暖的人文关怀。在这平淡中透露出对家乡、亲情和友谊深刻的情感,是一篇充满生活气息和文化韵味的诗作。

收录诗词(4294)

杨万里(宋)

成就

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经历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 字:廷秀
  • 号:诚斋
  • 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 生卒年: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相关古诗词

谢胡子远郎中惠蒲大韶墨报以龙涎心字香

墨家者流老蒲仙,碧梧采花和麝烟。

华阳黑水煎胶漆,太阴玄霜作肌骨。

龙尾磨肌饮鼠须,落点髹几几不如。

夷甫清瞳光敌日,一见墨卿惊自失。

后来夔川有梁杲,尔来黟川有吴老。

亦追时好得时名,竟为蒲生竖降旌。

吴滋往往玄尚白,梁墨湿湿黐黏壁。

南宫先生来自西,惠然赠我四玄圭。

我无鹊返鸾回字,我无金章玉句子。

得君此赠端何似,兀者得靴僧得剃。

安得玉案双鸣珰,金刀绣段底物偿。

送似龙涎心字香,为君兴云绕明窗。

形式: 古风

谢唐德明惠笋

高人爱笋如爱玉,忍口不餐要添竹。

云何又遣十辈来,昏花两眼为渠开。

贩夫束缚向市卖,外强中乾美安在。

锦纹犹带落花泥,不论烧煮两皆奇。

猪肝累人真可怍,以笋累公端不恶。

形式: 古风

谢曹宗臣惠双溪集

君不见东阳沈隐侯,君不见宣城谢玄晖。

两处双溪清彻底,二子诗句清于溪。

千载却有曹夫子,天借古人作诗地。

家在东阳宝婺边,官在宣城莲幕里。

溪光滴作两眼明,溪秀吐作五字清。

开卷看来掩卷坐,词波跳作双溪声。

无人写作双溪操,收拾新篇句中妙。

莫将沈谢鸿雁行,便与猗那荐清庙。

形式: 古风

谢湖州太守王成之给事送百花春糟蟹

乌衣巷里批敕手,整顿乾坤渠尽有。

天风吹入水精宫,一夜阳和遍花柳。

爱杀苕溪波底云,揉云酿出蒲萄春。

更挼百花作香尘,小槽溅破真珠痕。

一杯吸尽太湖月,郡斋忽念山中客。

远浇白首草玄人,伯雅仲雅俱清绝。

一介不肯遣长须,却遣郭索持尺书。

二执戈者争走趋,登彼糟丘劝腹腴,可怜郭索与陆谞。

不傍贵人热门户,却访诚斋老病翁,多谢苕溪贤地主。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