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徐积所作的《和吕秘校》系列作品之一的第六首。诗中描绘了东平夫子在官场上的困境与挣扎,以及对仕途的无奈与感慨。
首句“东平夫子困徒劳”,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和处境——东平夫子因努力而未得志,表达了对仕途不顺的无奈。接着,“又著青衫诣选曹”描述了他再次穿着青衫前往选拔官职的地方,展现了他不断尝试改变命运的努力。
“州县颇闻舆论屈”一句,反映了社会舆论对他的态度,暗示了他在地方官场可能遭遇的不公或压力。“朝廷当用诏书褒”则寄托了他对朝廷公正任用官员的期待,希望得到应有的认可与表彰。
“囊中莫把诗编去”一句,通过主人公放弃携带诗集,暗示了他对文学创作与现实追求之间的取舍,或许意味着他更看重实际的仕途发展而非文名。接下来,“辇下方虞纸价高”则以纸价上涨为喻,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凸显了主人公面临的现实压力。
最后,“曼倩若教为近侍,舍人须愧古无毛”两句运用典故,将主人公与汉代著名文学家东方朔(字曼倩)相比较,表达了对能够成为皇帝亲近之臣的向往,同时也暗含了对当前官场环境的讽刺,认为即使像东方朔这样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在当时的官场也难以施展才华,从而引发读者对当时官场风气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东平夫子个人经历的描绘,反映了宋代官场的复杂性和现实压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