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清代诗人曾习经所作,名为《壬子八九月读书题词十五首(其十五)》。诗中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以“扬下甜瓜栽苦瓠”来形象地表达了对某些文学作品或人物价值判断上的矛盾与困惑。
首句“次山有文碎可惋”,“次山”借指唐代诗人韩愈,这里的“文碎”可能是指韩愈的文章被后人误解或断章取义,导致其价值被低估,表达了对韩愈作品的惋惜之情。
接着,“东野佳处时一遭”中的“东野”指的是唐代诗人孟郊,这里的“佳处”指孟郊作品中的美好之处,但“时一遭”则暗示这种美好并不常见,表达了对孟郊作品价值的肯定与遗憾。
“扬下甜瓜栽苦瓠”这一比喻生动地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并存于同一环境之中,甜瓜与苦瓠分别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与不好的事物,而“扬下”与“栽”则表明了选择与安排的过程。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于世间善恶并存、美丑共存现象的感慨,同时也暗含了对个人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反思。
最后一句“楚风当日亦心劳”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楚风,这里可能借指古代楚国的文化风气,或泛指传统文化。全句意为,即使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人们也因分辨不清善恶、美丑而感到心力交瘁。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化传承与价值判断问题的深切关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比喻和深刻的哲思,探讨了文学作品的价值判断、个人选择的困境以及文化传承中的挑战,展现了诗人对传统与现代、美好与苦难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