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信早发

我行日日向山逢,濛雨昏林气欲冬。

浮翠朝华清晓色,飞烟远碧净秋容。

诸峰壁立初无路,曲径环来别有缝。

倦客未遑寻佳胜,幽人何处喜闻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清晨在广信出发时所见的山景,充满了清新与宁静之美。

首联“我行日日向山逢,濛雨昏林气欲冬”描绘了诗人每日行走在山中,遇到的濛濛细雨使得树林显得有些昏暗,仿佛预示着冬天的到来。这里通过“日日”和“昏林”营造了一种日常而略带萧瑟的氛围。

颔联“浮翠朝华清晓色,飞烟远碧净秋容”则转向了对清晨景色的细腻描绘。早晨的山色如同浮动的翠绿,朝露下的花朵在清新的晨光中绽放,远处的烟雾与碧绿的山色相映成趣,展现出秋天纯净而宁静的景象。这两句通过“浮翠”、“朝华”、“清晓色”、“飞烟”、“远碧”等词语,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和谐。

颈联“诸峰壁立初无路,曲径环来别有缝”描述了山峰峭立,似乎没有道路可走,但沿着弯曲的小径行走,却能发现别样的路径和缝隙。这既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隐含了人生的哲理——看似无路可走的地方,往往隐藏着新的可能和出路。

尾联“倦客未遑寻佳胜,幽人何处喜闻跫”表达了诗人作为疲惫的旅人,未能及时寻找美景的心情,而“幽人”(隐居者)或许在某个地方正因听到脚步声(跫音)而感到喜悦。这一对比,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也流露出一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羡慕。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清晨山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1872)

郭之奇(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正夫、玉溪。为南明大臣,历任南明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相当宰相)兼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率军转战闽粤滇黔抗清,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广西桂林为清将韦永福所俘,翌年殉国。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忠节

  • 字:仲常
  • 号:菽子
  • 籍贯:广东揭阳县榕城东门(今广东揭阳市榕城区)
  • 生卒年:1607年-1662年

相关古诗词

到家感喜(其一)

忆辞燕夏岭冬并,屈指征途秋送迎。

云物随缘看逆旅,尘风初别感劳生。

北山未拟均贤什,东海私宽一乐情。

倖沐皇恩因岁月,重脩子职但温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到家感喜(其二)

十旬不觉暑寒推,万里时兴夙夜哀。

初向梓桑歌敬止,还从屺岵忆犹来。

江山梦断渔樵侣,岭海缘深鹿豕媒。

饶有家园堪结搆,蓬门偏把白云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杨乐庵建慈云寺既成见招得胎字二首(其一)

岭海初闻大小开,天花忽见后前台。

风吹碧嶂临飞锡,月满澄湖出渡杯。

闭阁杨雄时坐卧,逃禅苏晋暂徘徊。

悬知吾辈皆前会,漫许沙门点故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杨乐庵建慈云寺既成见招得胎字二首(其二)

自从千载韩山后,又见三车象力开。

便道人缘终就劫,乍疑佛教顿更胎。

毒龙观法新无碍,溪鳄知文久却回。

始信当年焚骨者,空言亦许大颠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