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崇山

短篷如凫鹥,载我万斛愁。

试登山上亭,却望沙际舟。

世故莽相急,长江去悠悠。

西南浸山影,晦明分中流。

荡摇宝鉴面,翠髻千螺浮。

去程虽云阻,兹地固堪留。

客路惜胜日,临风搔白头。

众色忽已晚,川光抱岩幽。

三老呼不置,我兴方未收。

下山事复多,题诗记曾游。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翻译

小船像野鸭般轻盈,承载着我满船的忧愁。
试着登上山上的亭子,回头眺望远处沙洲的舟。
世事纷扰催人急,长江水悠悠东流。
夕阳西下,江水映照山影,明暗交错在江心。
水面泛起波纹,仿佛千螺发髻浮动。
虽然行程受阻,但此地美景值得停留。
旅途之人珍惜这美好时光,对着风抚摸白发。
天色渐晚,江光拥抱着岩壁,显得幽深。
三位老者呼唤不停,我的游兴还未消散。
下山之事繁多,我写下这首诗,记录这次游历。

注释

短篷:小船。
凫鹥:野鸭。
万斛:极多。
愁:忧愁。
山上亭:山顶亭子。
沙际舟:沙洲上的舟。
世故:世事。
莽相急:纷扰急迫。
晦明:明暗。
中流:江心。
宝鉴面:如镜子般的水面。
翠髻:绿色的发髻。
去程:旅程。
兹地:此地。
客路:旅途。
胜日:美好时光。
川光:江光。
抱岩幽:拥抱着岩壁的幽深。
三老:三位老人。
兴:兴趣。
题诗:写诗。
曾游:过去的游览。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题崇山》,描绘了诗人乘坐小船在江上漂泊的场景,表达了内心的愁绪和对山水景色的欣赏。首句以"短篷如凫鹥"比喻小船轻盈,承载着沉重的忧思。接着,诗人登上山亭远眺,看到江水悠悠,反映出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纷扰。崇山倒映在江面,光影交错,如翠螺般浮动,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诗人虽然行程受阻,但被崇山美景所吸引,流连忘返。他感叹时光匆匆,对着清风白头搔首,表达出对客路艰辛的感慨。随着天色渐晚,山川景色愈发幽深,诗人与三老相谈甚欢,意犹未尽。最后,诗人决定下山,但仍不忘题诗记录这次难忘的游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崇山的秀美和诗人的情感变化,寓情于景,富有哲理,体现了宋诗的意境之美。

收录诗词(657)

陈与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字:去非
  • 号:简斋
  • 生卒年:1090-1138

相关古诗词

题董宗禹园先志亭宗禹之父早失母万方求得之此其晚节色养之地也

作客古南阳,问俗仁孝敦。

坐读杜羔传,起访城西园。

伟哉是家事,作传堪千言。

当年怀橘处,华屋澹晓暾。

大松荫后楹,小松罗前轩。

风露所沐浴,千载当连根。

我已废蓼莪,感兹泪河翻。

叶声含三叹,送我出园门。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题简斋

我窗三尺馀,可以阅晦明。

北省虽巨丽,无此风竹声。

不著散花女,而况使鬼兄。

世间多歧路,居士绳床平。

未知阮遥集,几屐了平生。

领军一屋鞋,千载笑绝缨。

槐阴自入户,知我喜新晴。

觅句方未了,简斋真虚名。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衡岳道中(其三)

城中望衡山,浮云作飞盖。

朅来岩谷游,却在浮云外。

形式: 五言绝句 押[泰]韵

赠黄家阿莘

君家阿莘如白玉,呼出灯前语录续。

可怜郎罢穷一生,只今有汝照茅屋。

猪生十子豚复豚,阿莘明年可当门。

阶庭一笑不外索,万事纷纷何足论。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