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秋塞雪初下,将军远出师。
分营长记火,放马不收旗。
月冷边帐湿,沙昏夜探迟。
征人皆白首,谁见灭胡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战争的图景,通过对比和反差手法,表达了战士们远离家乡、长久征战的辛酸与孤独。秋天的雪初下,军队在将军的带领下深入敌境,营地里的火光成为唯一的温暖标志,而放牧的马匹无需收回,因为这里是战场,没有平日的规矩可循。
"月冷边帐湿"一句,通过对月亮的描述和军帐受潮的现象,传达出边塞之地的寒冷与荒凉。而"沙昏夜探迟"则描绘了战士们在漫长而又迷茫的夜晚里,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进行侦察活动。
最后两句"征人皆白首,谁见灭胡时"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忧虑和对未来胜利的渴望。战士们头发都已斑白,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洗礼,而能够亲眼看到消灭敌人的那一天似乎遥不可及,这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反映,也是整个民族命运的写照。
诗人通过对边塞生活的刻画,抒发了自己对于和平与安宁的向往,以及对于战争长久化、人民苦难深重的哀叹。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描写边塞生活的一个佳作。
不详
唐代诗人。汉族,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为乌江人
霅水碧悠悠,西亭柳岸头。
夕阴生远岫,斜照逐回流。
此地动归思,逢人方倦游。
吴兴耆旧尽,空见白蘋州。
起得幽亭景复新,碧莎地上更无尘。
琴书著尽犹嫌少,松竹栽多亦称贫。
药酒欲开期好客,朝衣暂脱见闲身。
成名同日官连署,此处经过有几人。
襄阳南郭外,茅屋一书生。
无事焚香坐,有时寻竹行。
画苔藤杖细,踏石笋鞋轻。
应笑风尘客,区区逐世名。
古寺临坛久,松间别起堂。
看添浴佛水,自合读经香。
爱养无家客,多传得效方。
过斋长不出,坐卧一绳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