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天台寺

天台四绝寺,归去见师真。

莫折枸杞叶,令他十得嗔。

天空闻圣磬,瀑细落花巾。

必若云中老,他时得有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我来到天台四绝寺,回去后要见到我的师父。
不要采摘枸杞叶子,否则他会生气。
在天空中听到神圣的木鱼声,瀑布轻落在我的头巾上。
如果我能像云中的隐士一样,或许未来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注释

天台:指天台山,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
归去:返回。
师真:指尊敬的师父。
莫折:不要摘。
枸杞叶:一种植物,古人认为可入药。
令他:让他。
十得:非常、十分。
嗔:生气,责怪。
圣磬:神圣的木鱼,寺庙中用于诵经的法器。
瀑细:形容瀑布声音细微。
花巾:头巾,古代男子或僧侣的头饰。
云中老:指隐居在云雾缭绕之处的高人。
他时:将来。
得有邻: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贯休的《送僧归天台寺》,通过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僧人的友情和景物的细腻描绘。

“天台四绝寺,归去见师真。”这一句开篇便设定了场景,天台山上的四绝寺,是诗人送别的地点。这里的“师真”很可能是诗中僧人的法号,或者是对其尊称,表明诗人与僧人的亲密关系。

“莫折枸杞叶,令他十得嗔。”这两句传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珍惜之情,以及不愿打扰僧人清修生活的心意。这里的“莫折”表明诗人希望保持自然环境的完整,而“令他十得嗔”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僧人的关心,不想因为自己的行为而让对方生气。

“天空闻圣磬,瀑细落花巾。”这两句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山中景象。听闻寺庙中的木鱼(圣磬)声响,似乎与自然和谐共处,而“瀑细落花巾”则是对春日里轻盈落下之花瓣的生动描写。

“必若云中老, 他时得有邻。”结尾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僧人的美好祝愿。希望他能够在这片云雾缭绕的山中安度晚年,并且期望未来能与其成为邻里,这里的“邻”字也蕴含着深层次的情谊。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僧人生活的细腻描写,传递出一种超脱尘世、向往清净生活的情感。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送僧归日本

焚香祝海灵,开眼梦中行。

得达即便是,无生可作轻。

流黄山火著,碇石索雷鸣。

想到夷王礼,还为上寺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送僧归华山

心枯衲亦枯,归岳揭空盂。

七贵留不住,孤云出更孤。

烧灰犹汤足,雪片似黏须。

他日如相觅,还应道到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送僧归南康

壳壳学得律,还乡见苦情。

远思芳草盛,不入楚山行。

帆入汀烟健,经吟戍月清。

到乡同学辈,应到赣江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送僧归剡山

远逃为乱处,寺与石城连。

木落归山路,人初刈剡田。

荒林猴咬栗,战地鬼多年。

好去楞伽子,精修莫偶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