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华山

心枯衲亦枯,归岳揭空盂。

七贵留不住,孤云出更孤。

烧灰犹汤足,雪片似黏须。

他日如相觅,还应道到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内心疲惫,连僧衣也显得枯涩,回到山岳,揭开空荡的碗盂。
即使权贵挽留也无法留住我,如同孤云般更加孤独地离去。
哪怕化为灰烬,我也如同热水足浴,雪花飘落仿佛粘在我的胡须上。
如果有朝一日你来找我,告诉我,你已经到了吴地。

注释

心:内心。
枯:疲惫。
衲:僧衣。
岳:山岳。
揭:揭开。
空盂:空碗。
七贵:权贵。
孤云:孤独的云。
出:离去。
更:更加。
烧灰:化为灰烬。
汤足:热水足浴。
雪片:雪花。
似:仿佛。
黏须:粘在胡须上。
他日:有朝一日。
相觅:寻找。
道:告诉。
到:到达。
吴:吴地。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名为《送僧归华山》。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出家的僧人的惜别之情以及对其精神追求的赞美。

“心枯衲亦枯”,这里借“心”比喻僧人内心的干涸与宁静,同时“衲”指的是僧人的衣衫,枯燥如同他们的心灵一样纯净无染。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了对僧人们精神世界的理解和敬仰。

“归岳揭空盂”,这里的“归岳”意味着僧人返回到他所崇拜的神圣之地——华山。而“揭空盂”则形象地描绘了僧人在山中寻找精神寄托的行为,盂是古代用以盛水或食物的器具,这里指的是僧人的碗,用来象征他们简单质朴的生活。

“七贵留不住,孤云出更孤”,这两句表达了对僧人离去的一种无奈与孤独感。七贵可能是对佛教中某些尊贵之物或境界的称呼,这里用来比喻僧人的高洁和不可留恋世俗。而“孤云出更孤”则强化了这种孤独感,仿佛连云都在诉说着僧人离去后的空寂。

“烧灰犹汤足,雪片似黏须”,这些意象继续描绘了一种清贫与质朴的生活状态。烧火留下的灰烬尚且热辣,这是对僧人修行时刻不离苦修精神的一种赞美。而雪片如同粘在须发上的水珠,形容了僧人的禅定状态,他们的心灵之洁净犹如初雪。

“他日如相觅,还应道到吴”,这两句诗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祝愿。诗人希望未来某一天能再次相遇,而“还应道到吴”则是说如果僧人的足迹将至江南的吴地,诗人也会去寻访。这不仅是对朋友的思念,也是对他们共同信仰的一种坚持。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僧人生活状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出家人的理解与尊重,以及对他们精神追求的赞美之情。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送僧归南康

壳壳学得律,还乡见苦情。

远思芳草盛,不入楚山行。

帆入汀烟健,经吟戍月清。

到乡同学辈,应到赣江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送僧归剡山

远逃为乱处,寺与石城连。

木落归山路,人初刈剡田。

荒林猴咬栗,战地鬼多年。

好去楞伽子,精修莫偶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送僧归翠微

祗衲一个衲,翠微归旧岑。

不知何岁月,即得到师心。

径绕千峰细,庵开乱木深。

倘然云外老,他日亦相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送僧游五台

羡师游五顶,乞食值年丰。

去去谁为侣,栖栖力已充。

浊河高岸拆,衰草古城空。

必到华严寺,凭师问辨公。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