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捣衣

江上多离别,居人夜捣衣。

拂砧知露滴,促杵恐霜飞。

漏转声频断,愁多力自微。

裁缝依梦见,腰带定应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江面上常常充满离别之情,居民们夜晚在捣制衣物。
捣衣的声音轻拂着砧板,知道那是露水滴落;捣衣棒快速推动,唯恐寒霜飞来。
更漏声频繁中断,心中的愁绪堆积,力量也随之变得微弱。
裁缝入梦中还在忙碌,醒来后发现缝制的腰带恐怕尺寸不合。

注释

江上:江面。
离别:分离、告别。
居人:居住在这里的人。
捣衣:古代妇女用木棒敲打衣服,使纤维松软以便缝制。
拂砧:轻触砧板。
露滴:夜间露水。
促杵:快速推动捣衣棒。
恐霜飞:担心霜冻影响衣物。
漏转:更漏(古代计时器)转动。
声频断:声音断断续续。
愁多:愁绪深重。
力自微:力量变小。
裁缝:缝纫工。
依梦:在梦中。
腰带:衣物的一部分,这里指代缝制的工作。
定应非:肯定不合适。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秋或冬夜的境象,诗人通过对江上离别之感与夜晚妇女捣衣之声的细腻刻画,表现了愁苦和力不从心的情怀。首句“江上多离别”即设定了全诗的哀愁基调,随后的“居人夜捣衣”则是这种情感的具体写照。

在第三、四句“拂砧知露滴,促杵恐霜飞。漏转声频断,愁多力自微。”中,诗人通过对自然界声音的捕捉,如拂砧之声和漏壶之音,展示了夜深人静时分外在世界的干扰与内心的忧虑,同时也传达了一种无力感。妇女在夜里加紧工作,生怕霜飞而影响织布速度,这些细节都透露出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最后两句“裁缝依梦见,腰带定应非。”则更深入地表现了诗人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感慨。梦见中的裁缝与实际可能有所出入,这种分裂也折射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无奈。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以夜晚妇女捣衣的声音为线索,展开了一幅秋夜离愁图。通过对声响与心境的细致描绘,诗人成功地传达了生活中的辛酸和内心的孤独感受。

收录诗词(431)

徐铉(唐末宋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因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江东谓之“韩徐”

  • 字:鼎臣
  • 号:称“二徐”;又与韩熙载齐名
  • 籍贯:广陵(今江苏扬州)
  • 生卒年:916年—991年

相关古诗词

赋得綵燕

缕綵成飞燕,迎和启蛰时。

翠翘生玉指,绣羽拂文楣。

讵费衔泥力,无劳剪爪期。

化工今在此,翻怪社来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禁中新月

今夕拜新月,沈沈禁署中。

玉绳疏间彩,金掌静无风。

节换知身老,时平见岁功。

吟看北墀暝,兰烬坠微红。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蒙恩赐酒奉旨令醉进诗以谢

明光殿里夜迢迢,多病逢秋自寂寥。

蜡炬乍传丹凤诏,御题初认白云谣。

今宵幸识衢尊味,明日知停入閤朝。

为感君恩判一醉,不烦辛苦解金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谪居舒州累得韩高二舍人书作此寄之

三峰烟霭碧临溪,中有骚人理钓丝。

会友少于分袂日,谪居多却在朝时。

丹心历历吾终信,俗虑悠悠尔不知。

珍重韩君与高子,殷勤书札寄相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