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赠张五弟諲三首(其一)

吾弟东山时,心尚一何远。

日高犹自卧,钟动始能饭。

领上发未梳,床头书不卷。

清川兴悠悠,空林对偃蹇。

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

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

徒然万象多,澹尔太虚缅。

一知与物平,自顾为人浅。

对君忽自得,浮念不烦遣。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弟弟在东山的时候,心志是多么遥远啊。
太阳高高挂起还在睡觉,钟声响了才开始吃饭。
头上头发未曾梳理,床头的书也没有翻开。
清澈的河水引发悠悠思绪,空旷的树林对着弯曲的山峦。
青苔覆盖在石头上洁净如画,松树下的小草柔软如茵。
窗外鸟儿的叫声悠闲自在,台阶前的老虎心性温和。
虽然万物众多,但内心淡然,觉得宇宙浩渺无边。
一旦明白与万物和谐相处,就觉得自己在人世间的见识还很浅薄。
面对你突然感到自我满足,那些纷乱的念头无需再驱遣。

注释

吾弟:我的弟弟。
东山:地名,此处指代弟弟隐居的地方。
心尚:心志,理想。
一何远:多么遥远。
犹自:仍然,还。
始能饭:才开始吃饭。
领上发未梳:没有梳理头发。
书不卷:书没有翻开,意指没有读书。
清川:清澈的河流。
偃蹇:形容山势曲折。
青苔石上净:青苔覆盖的石头干净。
细草:细小的草。
阶前:台阶前面。
虎心善:老虎的心性温和善良。
万象:世间万物。
缅:遥远,深远。
一知:一旦明白。
物平:与万物平等相处。
自顾:反观自己。
为人浅:在人世间的见识浅薄。
对君:面对你,此处可能指对话的对象或自然景色。
忽自得:忽然感到自我满足。
浮念:纷乱的念头。
不烦遣:不需要去驱赶或烦恼。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心境宁静的生活状态。开头两句“吾弟东山时,心尚一何远”表达了作者与弟弟相处时内心的宁静和淡泊,尽管外界有诸多事情,但作者的心却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物外的平和。

接下来的四句“日高犹自卧,钟动始能饭。领上发未梳,床头书不卷”则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悠闲自得、无忧无虑的生活情景。诗人在安静的居所中,不为世事所扰,即便是日光已经高照,也仍旧沉浸于梦乡之中,直到钟声响起才缓缓起床用餐。头发未梳,书籍散乱,这些细节都透露出一种不受外界干扰的自在状态。

“清川兴悠悠,空林对偃蹇”中的“清川”和“空林”都是自然之景,它们与诗人相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有些许忧郁的情绪。接下来的两句“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则是对自然美景的进一步描写,这里的“青苔”、“细草”都给人以柔和、舒适之感。

最后四句“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徒然万象多,澹尔太虚缅。一知与物平,自顾为人浅。对君忽自得,浮念不烦遣”中,“窗外鸟声闲”和“阶前虎心善”都是超脱尘世的象征,而“徒然万象多,澹尔太虚缅”则表达了诗人面对繁杂世界时的心境——淡泊明志,不为物役。紧接着,“一知与物平,自顾为人浅”强调了作者与万物共存的哲学思考,而“对君忽自得,浮念不烦遣”则是这种思考所带来的心灵宁静和豁达。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个人生活状态,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清净淡泊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382)

王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任太乐丞。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名和字的由来。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字:摩诘
  • 籍贯: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
  • 生卒年:721年

相关古诗词

戏赠张五弟諲三首(其二)

张弟五车书,读书仍隐居。

染翰过草圣,赋诗轻子虚。

闭门二室下,隐居十年馀。

宛是野人野,时从渔父渔。

秋风自萧索,五柳高且疏。

望此去人世,渡水向吾庐。

岁晏同携手,只应君与予。

形式: 排律 押[鱼]韵

戏赠张五弟諲三首(其三)

设罝守毚兔,垂钓伺游鳞。

此是安口腹,非关慕隐沦。

吾生好清净,蔬食去情尘。

今子方豪荡,思为鼎食人。

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

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

云霞成伴侣,虚白侍衣巾。

何事须夫子,邀予谷口真。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早入荥阳界

汎舟入荥泽,兹邑乃雄藩。

河曲闾阎隘,川中烟火繁。

因人见风俗,入境闻方言。

秋野田畴盛,朝光市井喧。

渔商波上客,鸡犬岸旁村。

前路白云外,孤帆安可论。

形式: 排律 押[元]韵

杂诗

朝因折杨柳,相见洛阳隅。

楚国无如妾,秦家自有夫。

对人传玉腕,映烛解罗襦。

人见东方骑,皆言夫婿殊。

持谢金吾子,烦君提玉壶。

形式: 排律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