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孔教授武仲济南四咏(其一)环波亭

南山迤逦入南塘,北渚岧峣枕北墙。

过尽绿荷桥断处,忽逢朱槛水中央。

凫鹥聚散湖光净,鱼鳖浮沉瓦影凉。

清境不知三伏热,病身唯要一藤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南山缓缓延伸至南塘边,北边的小洲高耸靠北墙。
走过满眼绿荷的断桥后,忽然看见朱红栏杆的亭子在水中央。
野鸭群集散开,湖面清澈如镜,鱼儿游动,瓦影下更显清凉。
在这清幽之地,感受不到盛夏三伏的酷热,病弱之躯只求一张藤床安眠。

注释

南山:指代南方的山。
迤逦:蜿蜒曲折。
南塘:南方的池塘。
北渚:北方的小洲。
岧峣:高峻的样子。
枕:倚靠。
朱槛:红色的栏杆。
凫鹥:野鸭。
瓦影:屋瓦投下的阴影。
清境:清静的环境。
三伏:农历夏季最热的三个月。
病身:病弱的身体。
藤床:用藤编的床。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和孔教授武仲济南四咏·环波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环波亭周边的自然景色。首句“南山迤逦入南塘”,形象地写出南山蜿蜒连绵,延伸至南塘之景,展现了山水相依的和谐画面。接着,“北渚岧峣枕北墙”描绘了北边高地(渚)依傍着北墙的景象,显出空间的层次感。

“过尽绿荷桥断处,忽逢朱槛水中央”两句,通过游人的视角,描绘了走过满是绿荷的桥梁后,忽然在水中央看到朱红色栏杆的亭子,给人以惊喜和视觉上的冲击。荷花与朱栏相互映衬,色彩鲜明,富有生机。

“凫鹥聚散湖光净,鱼鳖浮沉瓦影凉”进一步描绘了湖面的宁静与清凉,水鸟飞翔聚集,鱼儿在水中悠然游动,而亭子的倒影则投射在清凉的瓦面上,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宜人的夏日氛围。

最后,“清境不知三伏热,病身唯要一藤床”表达了诗人身处此境,忘却了炎热的夏季,只渴望有一张藤床在此清幽之地休憩,流露出对清凉环境的向往和病体的舒适需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环波亭周围的自然景色,展现了济南夏日的清凉之美,同时也透露出诗人的心境和生活愿望。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和孔教授武仲济南四咏(其三)鹊山亭

筑台临水巧安排,万象轩昂发瘗埋。

南岭崩腾来不尽,北山断续意尤佳。

平时战伐皆荒草,永日登临慰病怀。

更欲留诗题素壁,坐中谁与少陵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佳]韵

和孔教授武仲济南四咏(其四)槛泉亭

连山带郭走平川,伏涧潜流发涌泉。

汹汹秋声明月夜,蓬蓬晓气欲晴天。

谁家鹅鸭横波去,日暮牛羊饮道边。

滓秽未能妨洁净,孤亭每到一依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和毛国镇白云庄五咏(其二)平溪堂

清溪似与隐君谋,故入堂前漫不收。

盥手从今休汲井,浮觞取意便临流。

花漂涧谷来应远,石激琴筝久未休。

莫把朱栏强围绕,山家事事要清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和毛国镇白云庄五咏(其一)掬泉轩

卜筑高深已有山,起居清润可无泉。

穿墙白练秋声细,照屋清铜晓色鲜。

已放鱼虾嫌跳掷,更除蘋藻任漪涟。

只应明月中霄下,长共禅心相向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