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闻雁

星汉欲沈尽,谁家砧未休。

忽闻凉雁至,如报杜陵秋。

千树又黄叶,几人新白头。

洞庭今夜客,一半却登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银河似乎要沉落殆尽,不知谁家的捣衣声仍未停歇。
忽然听到寒雁南飞而来,仿佛报告着杜陵已是深秋时节。
千树万树叶子又黄了,又有多少人在秋意中添了白发。
今晚洞庭湖边的旅客,有一半即将踏上归乡的船帆。

注释

星汉:指银河或星空。
沈尽:沉没、消失殆尽。
砧:捣衣石,这里指捣衣的声音,常与思乡相关联。
凉雁:指秋天南飞的大雁,带来凉意。
报:告知,传达消息。
杜陵:古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南,这里代指诗人的故乡或泛指远方的家乡。
千树:形容树木众多。
黄叶:落叶,象征秋天的到来和时间的流逝。
新白头:新添白发,比喻人因年老或忧愁而生白发。
洞庭: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北部。
客:旅客,游子,远离家乡的人。
登舟:上船,准备乘船离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的景象和情感图画。首句“星汉欲沈尽,谁家砧未休”设置了夜晚静谧的氛围,星空如织,似乎要沉寂下去,而远处传来了织布机的声音,显示人们生活的忙碌与夜的宁静形成对比。紧接着,“忽闻凉雁至,如报杜陵秋”一句,则引入了凉爽的鸿雁声,像是宣告着深秋的消息,让人不禁想起了古代诗人李商隐笔下的“杜陵行”。这里,“杜陵秋”既是时间也是情感的象征,它与先前织布的声音共同构筑了一种秋夜的孤寂。

中间两句“千树又黄叶,几人新白头”则转向了自然景物与人类生存状态的对照。秋天万木变黄,而人们也在不经意间添上了白发,这是时间流逝和生命易逝的无声哀诉。

最后,“洞庭今夜客,一半却登舟”则描绘了诗人作为旅人的独特感受。洞庭湖畔,秋夜之中,旅人们有的还在陆地上,有的一半已经踏上了船只,这分明的场景不仅展示了行者对于归属的寻觅,也映射出人生漂泊无定的况味。

整首诗通过对秋夜特有景象和心境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作者于武陵在深秋之际所感受到的孤独与忧郁,同时也反映出了古代文人对于自然、时间以及生命流逝的一种深切感悟。

收录诗词(49)

于武陵(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其诗题材上以写景送别的为主,同时寄寓浓浓的乡思友情;诗风如羌管芦笛,悠扬沉郁。佳作很多,有《赠卖松人》、《早春山行》、《送酂县董明府之任》、《洛阳道》、《客中》、《寄北客》、等。其中《赠卖松人》一诗写一卖松人想“劚(音zhu逐,砍、掘之意)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但结果事与愿违,“长安重桃李”(长安人只喜欢桃李,对傲雪凌霜的松树一点兴趣也没有),由此诗人感叹他是“徒染六街尘”,空忙了一场。此诗借事讽世,确能起到遣人深思的效果,因此流传颇广。诗一卷(全唐诗中卷第五百九十五)

  • 籍贯:会昌时

相关古诗词

秋夜达萧关

扰扰浮梁路,人忙月自闲。

去年为塞客,今夜宿萧关。

辞国几经岁,望乡空见山。

不知江叶下,又作布衣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涂中作

西南千里程,处处有车声。

若使地无利,始应人不营。

天涯犹马到,石迹尚尘生。

如此未曾息,蜀山终冀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宿江口

南渡人来绝,喧喧雁满沙。

自生江上月,长有客思家。

半夜下霜岸,北风吹荻花。

自惊归梦断,不得到天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斜谷道

乱峰连叠嶂,千里绿峨峨。

蜀国路如此,游人车亦过。

远烟当驿敛,骤雨逐风多。

独忆紫芝叟,临风歌旧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