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秋五首(其五)

平生畏长夏,一念愿清秋。

如何遇秋至,不喜却成愁。

书册秋可读,诗句秋可搜。

永夜宜痛饮,旷野宜远游。

江南万山川,一夕入寸眸。

请办双行缠,何处无一丘。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翻译

我一生都畏惧漫长的夏天,一心期盼清爽的秋天来临。
然而秋天到来时,为何我却感到忧愁而非喜悦?
秋天适合阅读书籍,寻找佳句。
在漫漫长夜里,最适合畅饮;在广阔的田野上,适宜远足旅行。
江南的千山万水,仿佛一夜之间尽收眼底。
即便身处繁华,也渴望能有一处静谧的山丘陪伴。

注释

长夏:炎热的夏天。
清秋:清爽的秋天。
秋至:秋天的到来。
愁:忧愁。
书册:书籍。
诗句:诗词。
永夜:漫漫长夜。
痛饮:畅饮。
旷野:广阔的田野。
远游:远足。
江南:江南地区。
万山川:千山万水。
双行缠:相伴同行。
一丘:一处山丘。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人杨万里的作品,名为《感秋五首·其五》。通过这短短的几句话,诗人表达了对秋天的复杂情感和深刻体验。

“平生畏长夏,一念愿清秋。”这里表达的是对酷热夏日的忧虑与渴望凉爽秋季的心情。长夏之久,使人感到烦躁,而一想到清新的秋天,就不禁产生了希望和向往。

“如何遇秋至,不喜却成愁。”当秋天真正来临时,原本期待的喜悦却转变成了忧愁。这可能是因为秋天带来的凉爽气候让人感受到岁月更迭、光阴荏苒,引发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思考。

“书册秋可读,诗句秋可搜。”在这样的季节里,即便是翻阅书籍或寻找诗句,也都显得格外安适。似乎秋天的气息能激发人的文学创作欲望,让人更易沉浸于文化艺术之中。

“永夜宜痛饮,旷野宜远游。”在漫长的秋夜,适合举杯痛饮;而辽阔的田野,也是远足旅行的绝佳时节。诗人通过这两句,描绘了秋天的宁静与美好,以及它对人的生活和心灵的影响。

“江南万山川,一夕入寸眸。”这里描写的是江南地区众多的山川,它们在短暂的一夜之间,都能映照进诗人眼中。这一句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也显示出诗人的艺术功力,能够以极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壮丽的江南风光。

“请办双行缠,何处无一丘。”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书卷和田园生活的向往。希望在某个地方拥有自己的土地和书籍,以此作为精神的栖息之所。"何处无一丘"意味着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渴望,不论是在何处,只要有片土可依,即可心满意足。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诗人的内心独白,展现了秋天给人带来的情感复杂性,以及它激发人们对于生命、自然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4294)

杨万里(宋)

成就

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经历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 字:廷秀
  • 号:诚斋
  • 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 生卒年: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相关古诗词

感秋五首(其四)

秋晓寒可忍,秋夕永难度。

青灯照书册,两眼如隔雾。

掩卷却孤坐,块然与谁语。

倒卧卧不得,起行行无处。

屋角忽生明,山月到庭户。

似怜幽独人,深夜约清晤。

我吟月解听,月转我亦步。

何必更读书,且与月联句。

形式: 古风

感秋五首(其三)

隤照趣夕黯,孤灯启宵明。

老夫倦欲睡,似醉复如醒。

寸心无寸恨,坦如江海清。

秋蛩何为者,四面作怨声。

凄恻竟未已,抑扬殊不平。

切切百千语,递递三四更。

绕砌寻不得,静坐复争鸣。

有口汝自苦,我醉不汝听。

形式: 古风

感秋五首(其二)

盥漱已云毕,危坐正冠衣。

揽镜忽见我,不识我为谁。

自倚身尚强,不悟年已衰。

举头视嘉木,向人惨无姿。

我欲诉渠老,渠乃怀秋悲。

木悲不解饮,瑟瑟声怨咨。

我且呼曲生,细细斟酌之。

我醉不知我,更知春秋为。

形式: 古风

感秋五首(其一)

昨扇犹午携,今裳觉晨单。

起来且复卧,未敢窥柴关。

不知病至此,为复老使然。

平生性刚燥,畏热长喜寒。

念昔忝乡赋,践雪诣春官。

布褐背不纩,芒鞋茧且穿。

长亭夜濯足,吹灯呻故编。

买酒破孤闷,浩歌殷屋椽。

何曾悲廪秋,山棱耸臞肩。

秋风吹我髓,秋露滴我肝。

我欲与秋敌,秋先令我酸。

叹息复叹息,谁是长少年。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