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

江水灌稻田,饥年稻亦熟。

舟中爱桑麻,日午因成宿。

相承几十代,居止连茅屋。

四邻不相离,安肯去骨肉。

书生说太苦,客路常在目。

纵使富贵还,交亲几坟绿。

形式: 古风

翻译

江水滋润稻田,即便饥荒之年稻谷也能成熟。
船中我喜爱桑麻,白天劳作直到中午,便在此歇宿。
世代相传几十代,我们的居所相连着茅草屋。
邻居们紧密相邻,怎肯舍弃亲人离去。
读书人感叹生活太艰辛,远方的旅途常常浮现在眼前。
即使将来能富贵还乡,亲朋好友的墓地恐怕已长满青草。

注释

江水:江河之水。
灌:灌溉。
稻田:稻米田。
饥年:荒年。
稻亦熟:稻谷也能丰收。
舟中:在船上。
爱:喜欢。
桑麻:桑树和麻。
日午:正午。
因成宿:因此过夜。
相承:世代相传。
居止:居住。
连茅屋:连片的茅草房。
四邻:四周邻居。
不相离:不分离。
骨肉:亲人。
书生:读书人。
太苦:过于辛苦。
客路:旅途。
纵使:即使。
富贵还:富贵归来。
交亲:亲朋好友。
几坟绿:墓地长满青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祥和的乡村景象,展现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与情感,以及邻里间的相互扶持。首句“江水灌稻田,饥年稻亦熟”表明即便是在饥荒之年,由于有江水灌溉,稻田仍能获得充足的水分而结出果实,这是对自然恩赐与农业劳动成果的一种肯定。

接着,“舟中爱桑麻,日午因成宿”则描绘了诗人在船中对桑麻(桑树和麻类植物)的喜爱之情,因为桑麻可以为人们提供阴凉的避暑之所,所以在炎热的午后,人们愿意在这片绿荫下停留片刻。

“相承几十代,居止连茅屋”透露出一种历史的沉淀与生活的延续。诗人提到的是一处由几十代人共同维护和传承下来的居民点,这里的“茅屋”是用茅草覆盖的简陋房屋,体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材料的利用以及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

“四邻不相离,安肯去骨肉”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邻里间紧密关系的情感。这里的“四邻”指的是周围的邻居,“不相离”意味着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而后半句“安肯去骨肉”则用比喻手法强调这种情谊非同小可,犹如亲人骨肉一般难以割舍。

在接下来的几句,“书生说太苦,客路常在目。纵使富贵还,交亲几坟绿”,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书生生活的反思与对远方旅途的感慨。“书生”通常指的是读书人,这里的“说太苦”可能是因为长时间的学习和仕途之路充满艰辛。而“客路常在目”则意味着诗人一直处于出行的状态,目睹着不断变化的风景。

最后,“纵使富贵还,交亲几坟绿”表达了即便是功成名就、富贵归来,对于那些已故去的老朋友和邻里,诗人仍然怀念他们,就像那些墓地上的青草一样。这里“交亲”指的是深厚的情谊,而“几坟绿”则象征着时间流逝与生命消长。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恩赐、农业劳动成果以及邻里间情感联系的珍视,同时也抒发了对于书生生活的反思和对远方旅途的感慨。

收录诗词(66)

刘驾(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司南。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与曹邺友善,俱工古风。邺先及第,不忍先归,待于长安。辛文房称其“诗多比兴含蓄,体无定规,兴尽即止,为时所宗。”(《唐才子传》卷七)其诗较有社会内容,如《反贾客乐》反映农民疾苦,《有感》抨击边将腐化,《弃妇》表现对被遗弃妇女的同情,都是晚唐较好的作品。《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有诗集一卷,《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为一卷。事迹见其《唐乐府十首序))、《唐摭言》卷四、《唐才子传》卷七。《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为一卷

  • 籍贯:江东

相关古诗词

别道者

自君入城市,北邙无新坟。

始信壶中药,不落白杨根。

如何忽告归,蕣华还笑人。

玉笙无遗音,怅望缑岭云。

形式: 古风

励志

白发岂有情,贵贱同日生。

二轮不暂驻,似趁长安程。

前堂吹参差,不作缑山声。

后园植木槿,月照无馀英。

及时立功德,身后犹光明。

仲尼亦为土,鲁人焉敢耕。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弃妇

回车在门前,欲上心更悲。

路傍见花发,似妾初嫁时。

养蚕已成茧,织素犹在机。

新人应笑此,何如画蛾眉。

昨日惜红颜,今日畏老迟。

良媒去不远,此恨今告谁。

形式: 古风

邻女

君嫌邻女丑,取妇他乡县。

料嫁与君人,亦为邻所贱。

菖蒲花可贵,只为人难见。

形式: 古风 押[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