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古十四首(其四)

闲居览前载,恻彼商与秦。

所残必忠良,所宝皆凶嚚。

昵谀方自圣,不悟祸灭身。

箕子作周辅,孙通为汉臣。

洪范及礼仪,后王用经纶。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翻译

闲暇时阅读史书往昔,感慨商朝与秦朝的兴替。
那些被残害的必定是忠良之士,而被珍视的往往是奸恶小人。
亲近阿谀之人自以为圣明,却不知灾祸将至,终致自身毁灭。
箕子成为周朝的辅佐,孙通则服务于汉朝为臣。
《洪范》与礼乐制度,被后世君主作为治国的经典原则。

注释

闲居:空闲时居住或生活。
前载:以前的记载,这里指历史书籍。
恻彼:对那些感到悲痛。
商与秦:指商朝和秦朝。
所残:被残害的(对象)。
忠良:忠诚善良的人。
所宝:视为珍宝的。
凶嚚:凶恶奸诈之人。
昵谀:亲近并谄媚。
自圣:自认为圣明。
不悟:没有意识到。
祸灭身:灾祸导致自我毁灭。
箕子:商末贵族,后成为周的贤臣。
作周辅:成为周朝的辅佐。
孙通:即叔孙通,汉初儒生,帮助刘邦制定礼仪。
汉臣:汉朝的大臣。
洪范:《尚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周武王向箕子请教治国之道。
礼仪:礼乐制度,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
后王:后来的君主。
经纶:规划、治理国家的策略。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吴筠的作品,名为《览古十四首·其四》。从内容上看,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思考,尤其是对于忠良与凶嚚之人的不同命运的感慨。

"闲居览前载,恻彼商与秦。所残必忠良,所宝皆凶嚚。"

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在安静的居所中翻阅历史典籍,对古代商朝和秦朝的兴衰产生了感慨。其中,“所残必忠良”指的是那些因为忠诚而被残害的人们,而“所宝皆凶嚚”则是说那些被统治者宝贵的人往往是奸臣、恶人。

"昵谀方自圣,不悟祸灭身。"

这句诗批判了历史上那些自以为是、不听忠言的君主,他们不知道自己的错误最终会带来灾难,导致个人的毁灭。

"箕子作周辅,孙通为汉臣。"

这里提到了两个历史人物:箕子辅佐过西周,孙通则是东汉时期的人物。这两个人物都是以忠诚著称的历史人物,诗人通过他们的例子强调了忠良之人的价值。

"洪范及礼仪,后王用经纶。"

最后几句提到了“洪范”和“礼仪”,这是古代的典籍名称,用来指代帝王治国的法则和礼节。诗人通过这两者的提出,强调了后世君主应该效仿前人的德政,以正经纶(即正确的道德准则)来治理国家。

总体而言,这首诗展示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对忠良与凶嚚之分的明确态度,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理想政治秩序的向往。

收录诗词(129)

吴筠(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览古十四首(其五)

吾观采苓什,复感青蝇诗。

谗佞乱忠孝,古今同所悲。

奸邪起狡猾,骨肉相残夷。

汉储殒江充,晋嗣灭骊姬。

天性犹可间,君臣固其宜。

子胥烹吴鼎,文种断越铍。

屈原沈湘流,厥戚咸自贻。

何不若范蠡,扁舟无还期。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览古十四首(其六)

尝稽真仙道,清寂祛众烦。

秦皇及汉武,焉得游其藩。

情扰万机屑,位骄四海尊。

既欲先宇宙,仍规后乾坤。

崇高与久远,物莫能两存。

矧乃恣所欲,荒淫伐灵根。

金膏恃延期,玉色复动魂。

征战穷外域,杀伤被中原。

天鉴谅难诬,神理不可谖。

安期返蓬莱,王母还昆崙。

异术终莫告,悲哉竟何言。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览古十四首(其七)

鲁侯祈政术,尼父从弃捐。

汉主思英才,贾生被排迁。

始皇重韩子,及睹乃不全。

武帝爱相如,既徵复忘贤。

贵远世咸尔,贱今理共然。

方知古来主,难以效当年。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览古十四首(其八)

食其昔未偶,落魄为狂生。

一朝君臣契,雄辩何纵横。

运筹康汉业,凭轼下齐城。

既以智所达,还为智所烹。

岂若终贫贱,酣歌本无营。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