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古十四首(其五)

吾观采苓什,复感青蝇诗。

谗佞乱忠孝,古今同所悲。

奸邪起狡猾,骨肉相残夷。

汉储殒江充,晋嗣灭骊姬。

天性犹可间,君臣固其宜。

子胥烹吴鼎,文种断越铍。

屈原沈湘流,厥戚咸自贻。

何不若范蠡,扁舟无还期。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翻译

我读到《采苓》这首诗,又想起那哀叹青蝇的诗篇。
诽谤和奸佞扰乱了忠诚与孝道,这是从古至今共同的悲哀。
邪恶源自狡诈与奸猾,亲人之间相互残害。
汉朝太子因江充而丧命,晋国继承人被骊姬所灭。
天性或许能被离间,但君臣之义本应稳固。
伍子胥在吴国被煮杀,文种助越后被赐死。
屈原投汨罗江而亡,他们的悲伤都源于自身的选择。
为何不像范蠡那样,乘一叶扁舟,从此没有归期。

注释

采苓什:《采苓》,出自《诗经》,这里借指反映社会不良现象的诗歌。
青蝇诗:比喻毁谤或谗言的诗歌。
谗佞:说坏话、谄媚奸邪的人。
忠孝:忠诚与孝顺,传统美德。
骨肉相残夷:亲人之间的残害。
汉储殒江充:指西汉时,江充诬陷太子刘据,导致其自杀的事件。
晋嗣灭骊姬:指春秋时期,晋献公宠妃骊姬设计害死太子申生等事件。
天性:人的自然本性。
君臣固其宜:君臣之间的关系本应牢固不变。
子胥烹吴鼎: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后被吴王夫差赐死,传说尸体被投入大锅煮。
文种断越铍:文种,春秋时越国大夫,助勾践灭吴后,被赐剑自尽。
屈原沈湘流: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因政治失意投汨罗江自尽。
厥戚咸自贻:他们的悲伤都是自己招致的。
何不若范蠡:为何不效仿范蠡?。
扁舟无还期:乘坐小船远走高飞,不再归来。范蠡助越王勾践复仇后隐退,泛舟五湖。

鉴赏

这是一首反映历史兴衰和君臣关系的诗,语言凝炼,意蕴深长。开篇即以“采苓”与“青蝇诗”为喻,表达了对古今忠良遭受谗言、忠孝难保的共同哀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抨击奸邪小人之间的狡猾相残,以及骨肉相继的悲剧。

接着,诗人引出历史上的例子,如汉朝的储江充、晋朝的骊姬等,揭示了权力斗争中的残酷无情。然而,即便在这样的黑暗中,“天性犹可间”一句透露出一线光明,表明君臣之间仍应保持其本来的道德关系。

随后又提及历史人物,如子胥烹吴鼎、文种断越铍等,以此强调忠良之士的悲惨命运。屈原沉湘流则是对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赞美,反映了诗人的胸襟和情怀。

最后,“何不若范蠡,扁舟无还期”一句,则是在提倡一种超然物外、远离尘世的生活态度。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借古讽今的手法,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洞察力与高尚的情操。

收录诗词(129)

吴筠(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览古十四首(其六)

尝稽真仙道,清寂祛众烦。

秦皇及汉武,焉得游其藩。

情扰万机屑,位骄四海尊。

既欲先宇宙,仍规后乾坤。

崇高与久远,物莫能两存。

矧乃恣所欲,荒淫伐灵根。

金膏恃延期,玉色复动魂。

征战穷外域,杀伤被中原。

天鉴谅难诬,神理不可谖。

安期返蓬莱,王母还昆崙。

异术终莫告,悲哉竟何言。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览古十四首(其七)

鲁侯祈政术,尼父从弃捐。

汉主思英才,贾生被排迁。

始皇重韩子,及睹乃不全。

武帝爱相如,既徵复忘贤。

贵远世咸尔,贱今理共然。

方知古来主,难以效当年。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览古十四首(其八)

食其昔未偶,落魄为狂生。

一朝君臣契,雄辩何纵横。

运筹康汉业,凭轼下齐城。

既以智所达,还为智所烹。

岂若终贫贱,酣歌本无营。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览古十四首(其九)

晁错抱远策,为君纳良规。

削彼诸侯权,永用得所宜。

奸臣负旧隙,乘衅谋相危。

世主竟不辨,身戮宗且夷。

汉景称钦明,滥罚犹如斯。

比干与龙逢,残害何足悲。

形式: 古风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