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二何迹相继,竹坞日阴森。
欲识养民意,先观爱物心。
低垂樽俎冷,密映管弦深。
勿怪湖光少,年来碧影侵。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静谧而深邃的自然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之美的观察和感悟,表达了对养民之道的思考。"二何迹相继"中的"二何"可能是指竹林中两只鸟儿的足迹,这里已被用来形容竹林的深幽与寂静。"竹坞日阴森"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氛围,竹林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阴森。
诗人接下来表达了一种治国理念——"欲识养民意,先观爱物心",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人文关怀,即在治理国家、养育人民之前,要首先理解并关爱万物,这也体现了古代士大夫对自然与人性和谐共生的美好追求。
"低垂樽俎冷,密映管弦深"则是对静寂环境的进一步描绘。"樽俎"指的是古代用来放置酒具的器物,这里形容其低垂而冷清;"管弦"则是古琴的一部分,"密映"意味着弦线被竹叶紧密地覆盖,使得琴声变得更加幽深。这些细节不仅加强了画面感,也增添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最后两句"勿怪湖光少,年来碧影侵"则是对景象的一种总结和揭示。在这里,诗人告诫读者不要惊讶于湖光的减少,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年来"),自然界的美好("碧影")依然在不断地渗透、侵袭。这既是对自然变化的一种接受,也是一种哲学思考,暗示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认同与顺应。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竹林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一种深远的人文情怀和治世理念。
不详
《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英名愧终贾,高节谢巢由。
直取云山笑,空为簪组羞。
浮沈乖俗好,隐显拙身谋。
惆怅临清鉴,霜毛不待秋。
盘飧罗新蔬,充腹不求馀。
穷巷昼扃户,闲轩卧读书。
有心齐塞马,无意羡川鱼。
世道方邀逐,如君术已疏。
振鹭辞灵沼,冥鸿翔太虚。
清朝解鸣玉,旧里挂安车。
诗酒江山胜,园林俸禄馀。
所忠今不往,谁奏茂陵书。
弱冠献奇策,居然终贾才。
赋成平乐馆,歌奉柏梁杯。
丽藻留昭世,英游隔夜台。
土中埋美玉,谁见不兴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