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州二首(其一)

句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谢眺诗中佳丽地,夫差传里水犀军。

城高铁瓮横强弩,柳暗朱楼多梦云。

画角爱飘江北去,钓歌长向月中闻。

扬州尘土试回首,不惜千金借与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向吴亭东放眼望去千里清秋,我当年曾经在这里高歌畅游。
寺里结满青苔没有马的足迹,桥边荡漾绿水增添很多酒楼。
大体上南朝人物个个都旷达,可爱那东晋名士世上最风流。
月明之夜更加希望桓伊出现,听他用笛声吹奏出塞的怨愁。
谢眺诗中赞美此处是最好的美丽地方,夫差传记里说是他训练穿犀牛皮铠甲的水军的地方。
城高如铁桶横列劲弩硬弓,绿柳浓暗女子在红楼中做着巫山云雨的约会梦。
雕画的号角声顺着南风飘向江北,月下也常听有隐士在此唱着钓鱼歌。
扬州驾骑车马的人回头到镇江一试旅游,我将不吝啬千两黄金借给您。

注释

句吴:即吴国。
句:一作“向”。
向吴亭:在丹阳县南面。
放歌:放声歌唱。
马:一作“鸟”。
旷达:开朗,豁达。
多形容人的心胸、性格。
可怜:可爱,可羡慕。
风流:洒脱放逸,风雅潇洒。

桓伊:东晋将领、名士,早年月下遇王懿之为他吹笛。
一笛:指一支笛的声音。
出塞:曲名,曲调哀愁。
谢朓:南朝齐文学家。
夫差:春秋末期吴国国君。
水犀军:披水犀甲的水军。
铁瓮:润州城,孙权筑,号为铁瓮。
朱楼:谓富丽华美的楼阁。
画角:古管乐器。
传自西羌。
钓歌:渔歌。
渔人所唱的歌。
扬州:今属江苏。
尘土:指尘世;尘事。
千金:极言钱财多。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怀旧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开篇“句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两句,诗人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往昔岁月的深情留恋。"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则是对当时自然环境与人文风貌的细腻描绘,透露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哀伤的情感。

接着,“大抵南朝皆旷达, 可怜东晋最风流”两句中,诗人以历史的眼光评价了各个朝代,其中对东晋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给予了特别的赞赏,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最后,“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两句,则是诗人在明月之下,对桓公(桓温)和伊人(伊籍)的怀念,通过一曲笛声,抒发了对边塞烽烟的忧虑以及个人情感的深沉。

整首诗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细腻的意象,展现了一位才子对于历史、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492)

杜牧(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唐代诗人。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字:牧之
  • 号:樊川居士
  • 籍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 生卒年:公元803-约852年

相关古诗词

润州二首(其二)

谢朓诗中佳丽地,夫差传里水犀军。

城高铁瓮横强弩,柳暗朱楼多梦云。

画角爱飘江北去,钓歌长向月中闻。

扬州尘土试回首,不惜千金借与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罢钟陵幕吏十三年来泊湓浦感旧为诗

青梅雨中熟,樯倚酒旗边。

故国残春梦,孤舟一褐眠。

摇摇远堤柳,暗暗十程烟。

南奏钟陵道,无因似昔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逢故人

故交相见稀,相见倍依依。

尘路事不尽,云岩闲好归。

投人销壮志,徇俗变真机。

又落他乡泪,风前一满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逢故人

年年不相见,相见却成悲。

教我泪如霰,嗟君发似丝。

正伤携手处,况值落花时。

莫惜今宵醉,人间忽忽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