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五首(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形式: 古风 押[养]韵

翻译

住在郊野很少与人结交往来,偏僻的里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耕作之余不时到田里,把草拨开,和农民随意交往。
见面之后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田里的桑麻已经渐渐长高,我垦种的土地面积也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注释

野外:郊野。
罕:少。
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
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
穷巷:偏僻的里巷。
鞅: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
轮鞅:指车马。
白日:白天。
荆扉:柴门。
尘想:世俗的观念。
这两句是说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时复:有时又。
曲:隐僻的地方。
墟曲:乡野。
披:拨开。
这两句是说有时拨开草莱去和村里人来往。
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
但道:只说。
霰:小雪粒。
莽: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隐逸田园的生活状态。开篇“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两句,生动地勾勒出一个宁静而偏远的乡村景象,没有繁忙的人群,只有偶尔穿行的车辆,营造了一种清净脱俗的氛围。接着“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则进一步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状态——阳光透过杂草生的门扉,室内干净无尘,连尘埃都像是被抹去了,这里体现了诗人对清贫生活的追求和享受。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则是说在田间小路上,偶尔与邻里之间的简洁交流,不涉及复杂世事,只关心桑麻(植物)是否茁壮成长。接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强调了这种交流的纯粹性质,没有多余的话语,只是简单地询问和分享彼此的农作物生长情况。

“桑麻日已长,我的土地也日渐广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满足与喜悦。最后两句“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则流露出一丝忧虑,担心寒霜会突然降临,使得辛勤培育的桑麻随风吹去,如同野草一般凋零。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追求自然、简约生活的理想,以及对农耕生活的深切情感。

收录诗词(138)

陶渊明(魏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归园田居五首(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归园田居五首(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形式: 古风

归园田居五首(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形式: 古风 押[沃]韵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

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

一宅无遗宇,肪舟荫门前。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中宵伫遥念,一盼周九天。

总发抱孤介,奄出四十年。

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

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既已不遇兹,且遂灌我园。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