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兰行

张公画鹰胜画马,兰竹尤精知者寡。

兰师乃是程六无,竹亦仲昭始能写。

写成辄乞我题诗,墨花如雨争淋漓。

我欲学兰兰不就,馨香难寄所相思。

多日湘累音响绝,紫茎绿叶无人说。

枝枝画出亦离骚,彷佛潇湘见风雪。

兰膏细共露华滴,兰芽乱向春泥茁。

稏兰一箭五十花,罗浮生长美人家。

花多人疑是蕙草,花少乃是真兰葩。

为兰为蕙总芳芬,兰蕙繇来本一身。

画手写多休写少,一花即是一幽人。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画兰行》由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所作,通过描绘画家张公之鹰与兰竹画作,引出对兰画的独到见解与情感寄托。

诗中首先赞扬了张公画鹰技艺高超,尤其在画兰竹方面造诣深厚,但知音稀少。接着点出两位画兰高手——程六无和仲昭,并描述了张公画作完成后,请求屈大均题诗的情景。屈大均以“墨花如雨争淋漓”形容画作的生动与丰富,表达了对画作的喜爱与赞美。

然而,屈大均自谦自己难以模仿画兰,只能以“馨香难寄所相思”表达对兰花的深情。随后,他感叹长时间未听到湘累(屈原)的声音,兰花的紫茎绿叶也无人关注,但画中的兰花仿佛带出了《离骚》的意境,仿佛能在潇湘见到风雪中的兰花。兰花的香气与露珠的滴落,以及春泥中兰花的生长,都充满了生机与诗意。诗中提到稏兰一箭开出五十朵花,象征着兰花的繁盛与美丽,同时也暗示兰花与蕙草的相似之处,强调了兰花的芳芬与纯洁。

最后,屈大均感慨画兰虽多,但应注重画出兰花的精髓,每一朵花都如同隐居的幽人,蕴含着深邃的意蕴。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对画作的欣赏,更蕴含了对自然与艺术的深刻思考,以及诗人对兰花独特情感的寄托。

收录诗词(6717)

屈大均(明末清初)

成就

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经历

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

  • 称谓:广东徐霞客
  • 字:翁山、介子
  • 号:莱圃
  • 籍贯:广东番禺
  • 生卒年:1630—1696

相关古诗词

乞砚行

羚羊峡东惟端溪,水岩之口临江低。

石师匍匐下绝磴,中穿四洞先东西。

使君最嗜紫云片,脚踏青天割为砚。

青花细细似微尘,蕉叶白中时隐见。

空濛雨气成黄龙,欲散不散浮水面。

猪肝淡紫方新鲜,带血千年色未变。

中间火捺晕如钱,半壁阴沉望似烟。

翡翠朱砂非一种,斑斑麻鹊点多圆。

斯是水岩石中髓,水之精华结渊底。

就中纯粹含乾德,纷纷脂玉惭肌理。

入手温然煖若春,浮动心花兼意蕊。

姑射冰凝总在神,昭仪膏滑那濡水。

玉骨虽刚按似柔,生气周身无不靡。

鸲鹆何须活眼多,云霞亦是空天滓。

使君命匠细磨砻,中有三方最高美。

其馀浸润水盘中,水碧金膏尽糠秕。

分我东洞一大脔,似方非方非石子。

纵横六寸甚端厚,蕉叶青花相间起。

前者两片琢未成,赠我已与琼瑶似。

使君割爱本非常,不贪为宝吾难已。

连城之璧妄希求,腼颜未免秦人耻。

何物能为十五城,赋诗适自呈媸鄙。

使君作者本多才,笑我布鼓持当雷。

不须狡狯凭诗笔,自有神明契合来。

形式: 古风

寄薛二(其一)

君戴芙蓉冠,几日罗浮返。

芝房白玉童,应笑学仙晚。

我在天台读道书,春风三月怅离居。

盈盈一片流花水,欲共琴高驾鲤鱼。

形式: 古风

寄薛二(其二)

东西二樵山,有如日与月。

相望不相知,梦魂常恍惚。

四百馀峰高复低,难将七十二峰齐。

飞桥恨不长千丈,朝向东樵暮向西。

东樵四百三十二峰,西樵七十二峰。

形式: 古风

夷门行(其一)

信陵当日救邯郸,毛薛诸公尽结欢。

怅望夷门哀饮剑,逡巡函谷恨回鞍。

魏王不信佳公子,醇酒美人终已矣。

兵法空名宾客书,合纵未雪诸侯耻。

大梁为君频驻马,燕赵萧条同泪下。

荆卿一去无酒人,朱亥已没谁屠者。

狐兔纷纷古市游,灌城早已知鸿沟。

侯嬴不吊吊公子,遗墓苍茫何处求。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