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旱弥月郡人取水邢山二月五日水入城而雨

春旱时闻孽火然,邢山龙老不安眠。

麦生三寸未覆垄,雨过一犁初及泉。

深愧贫民饥欲死,可怜肉食坐称贤。

南斋遗老知尤幸,汤饼黄齑又一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春季干旱时常有火灾发生,邢山的老龙也难以安睡。
麦苗刚长到三寸高,还未覆盖田垄,一场雨后才开始润及地底的泉水。
深感贫困百姓饥饿濒死,权贵们却安然享乐自称贤良。
南斋的遗老们还算幸运,又熬过了一年,只能吃些粗茶淡饭度日。

注释

孽火:指因干旱引发的火灾。
邢山:地名,可能指某座有龙传说的山。
不安眠:形容龙因旱灾而焦虑。
麦生三寸:麦苗生长到三寸高度。
覆垄:覆盖田垄。
初及泉:雨水刚刚渗透到地下水源。
贫民饥欲死:形容极度饥饿的百姓。
肉食:指有权势者。
称贤:自诩为贤能。
遗老:指退隐或亡故前的老人。
尤幸:特别庆幸。
汤饼黄齑:粗食,这里指简单的饭菜。
又一年:指又过了一年的时间。

鉴赏

这首宋诗描绘了春天持续干旱的严峻景象,诗人苏辙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当时的困境。首句"春旱时闻孽火然",通过"孽火"比喻旱情严重,如同火灾般炽热难耐。邢山龙老"不安眠",象征着连龙神也为干旱所扰,无法安睡。

接下来的两句"麦生三寸未覆垄,雨过一犁初及泉",细致地描绘了农民们的焦急心情,麦苗刚长到三寸高,亟需雨水滋润,但即使下雨也只是刚刚达到灌溉田地的深度。诗人对贫民的苦难深感同情,"深愧贫民饥欲死",表达了对饥饿百姓的深深忧虑。

"可怜肉食坐称贤"一句,讽刺了那些身居高位、享受美食的人们,他们却无动于衷,只顾自我标榜为贤能之士。最后,诗人以"南斋遗老知尤幸,汤饼黄齑又一年"作结,表达出自己作为南斋遗老(可能指退居的官员)还能勉强度日,但想到普通百姓又要面临一年的艰苦生活,心中更是感慨万分。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揭示了社会不公,也流露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春深三首(其三)

偶有茅檐潩水阴,近依城市浅非深。

幽居每自比陈寔,古学何人贵杜林。

邻父时来陪小饮,儿曹颇解续微吟。

前年仅了春秋传,后有仁人知我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春深三首(其二)

小园松竹有清阴,懒病从兹日益深。

醉客满堂惭北海,野僧同社忆东林。

逢人问道空长啸,久客思归尚越吟。

三十年前诵圆觉,年来虽老解安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春深三首(其一)

郊原红绿变青阴,闭户不知春已深。

稍喜荒畦添野荠,坐看新竹补疏林。

帘中飞絮萦残梦,窗外啼莺伴独吟。

欲听楞严终懒出,道人知我祖无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柳子玉郎中挽词二首(其一)

晚岁抽身尘土中,灊山仍乞古仙宫。

羞将白发随冯叟,欲就丹砂继葛洪。

龙虎未能留物化,芭蕉久已悟身空。

骚人欲作招魂赋,蝉蜕疑非世俗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