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壬子八月于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及还道出嵩少之间至许昌共得大小诗二十六首.将出洛城过广爱寺见三学演师引观杨惠之塑宝山朱瑶画文殊普贤为赋三首(其三)

壁毁丹青在,移来殿庑深。

赋形惊变态,观佛觉无心。

旌旆翻空色,笙竽含妙音。

风流出吴样,遗法到如今。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墙壁上的壁画虽已损毁,但仍然深藏在宫殿的廊檐之间。
佛像形态各异,令人惊叹,仿佛有生命般变化多端,让人观看时感到心灵平静。
旗帜在空中翻飞,色彩斑斓,笙笛吹奏出美妙的音乐。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源自吴地,至今仍流传不衰。

注释

壁:墙壁。
毁:损坏。
丹青:彩色绘画。
在:存在。
移来:搬移至此。
殿庑:宫殿的廊屋。
赋形:赋予形态。
惊变态:令人惊叹的变化。
观佛:观看佛像。
觉无心:感到心静如水。
旌旆:旗帜。
翻空色:在空中翻飞的色彩。
笙竽:笙和竽,古代乐器。
含妙音:发出美妙的声音。
风流:艺术风格。
出吴样:源自吴地的样式。
遗法:遗留下来的方法或传统。
到如今:直到现在。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描绘了他在洛阳妙觉寺考试后途经广爱寺时,被引见欣赏到杨惠之的塑像和朱瑶的壁画的情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赞美了艺术作品的魅力,尤其是对塑像的生动形态和壁画的奇幻色彩表达了惊叹。他提到的"赋形惊变态",意指塑像栩栩如生,形态各异;"观佛觉无心"则传达出佛像的宁静与超然。诗人还赞赏了作品中流露出的吴地艺术风格,以及这些技艺流传至今的珍贵。整首诗体现了对古代艺术的敬仰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戏答佛印偈

百千灯作一灯光,尽是恒沙妙法王。

是故东坡不敢惜,借君四大作禅床。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滕达道龙图挽词二首(其二)

南窜逢公弄水亭,北归留我阖闾城。

壮年不见日千里,馀论犹惊敌万兵。

简册何人知造膝,边防触处竦先声。

伤心系舸城东地,目断安知有死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滕达道龙图挽词二首(其一)

才适邦家用,学非章句儒。

遭逢初莫测,流落一长吁。

大节轻多难,深言究远图。

收功太原守,谈笑视羌胡。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踏藕

春湖柳色黄,宿藕冻犹僵。

翻沼龙蛇动,撑船牙角长。

清泉浴泥滓,粲齿碎冰霜。

莫使新梢尽,炎风翠盖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