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青州长老嘲僧门(其一)

堪笑青州学坐禅,不供父母不耕田。

口中虽道无诸相,心里元来有外缘。

行者趁教门里卧,尼师留在脚头眠。

高标不使观音救,徒说三千与大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以讽刺的口吻,描绘了一位学坐禅的僧人形象,揭示了其言行不一、内心与外表不符的矛盾状态。诗中通过“青州学坐禅”这一设定,巧妙地将佛教修行与世俗生活相对比,指出这位僧人虽然在言语上强调无相、无我,但实际上心中仍存有外缘,行动上也未能完全遵循佛教教义。

“口中虽道无诸相,心里元来有外缘。”这两句诗,运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僧人言与行之间的矛盾。表面上他宣扬无相、无我之理,但内心深处却依然有着种种外缘的牵绊,这反映了他在修行道路上的困惑与挣扎。

“行者趁教门里卧,尼师留在脚头眠。”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僧人的行为与教义不符的情景。行者本应遵守教规,但实际却在门内偷懒;尼师本应守规矩,却在脚边放纵。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佛教的清规戒律,也暴露了僧人在修行过程中的懈怠与不自律。

最后,“高标不使观音救,徒说三千与大千。”这两句表达了对僧人虚伪修行的讽刺。即使观音菩萨这样的大神也无法拯救那些自以为是、言行不一的僧人,他们只是空谈佛法,实际上并未真正领悟和实践其中的道理。这句话暗示了真正的修行在于内心的觉悟和实际行动的一致性,而非表面的口头禅或形式上的仪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青州长老的嘲讽,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某些僧侣修行中存在的问题,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以及对佛教教义的浅尝辄止。它不仅具有讽刺意味,也蕴含着对真正修行之道的思考和呼吁。

收录诗词(3)

杨德辉(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徵青州长老嘲僧门(其二)

出家比要离生缘,争是争名更在先。

说法谩称狮子吼,魅人多使野狐涎。

行婆饷送新童子,居士抄条施利钱。

蚕食万民何所用,转教海内有荒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嘲僧门祝辟支佛牙

比来降诞为官家,堪笑群胡赞佛牙。

手软阿师持磬钹,面甜童子执幡花。

纵饶黎庶无知识,不可公王尽信邪。

捧拥一函枯骨立,如何延得寿无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落韵诗(其一)

路傍伤羸牛,羸牛身已老。

两眼不能开,四蹄行欲倒。

牛曾少壮时,岁岁耕田早。

耕却春秋田,驾车长安道。

今日领头穿,无人饲水草。

喘也不能喘,问也没人问。

形式: 古风

落韵诗(其二)

炎蒸不可度,执尔生凉风。

在物诚非器,于人还有功。

殷勤九夏内,寂寞三秋中。

想君应有语,弃我如秋扇。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