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圣门蔼徒众,几人得称贤。
美哉全玉人,履行师渊骞。
寒日辟芦絮,饥倚负郭田。
所乐者何事,至道森乎前。
岂必挟日月,地行即飞仙。
刀圭傥可觅,何处今赤泉。
这首宋诗描绘了一幅儒家学派中尊师重道、追求道德完善的画面。"圣门蔼徒众"开篇即赞美儒家门庭氛围深厚,众多弟子聚集其中。然而,能被称为贤良者实属难得,暗示了道德修养的高要求。"美哉全玉人,履行师渊骞"进一步赞美那些品行如玉、遵循师训的人,他们的德行如同源头活水般深远。
诗中通过"寒日辟芦絮,饥倚负郭田"的场景,展现了学者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学问的决心,即使面对寒冷和饥饿,也依然坚持在田野间研读经典。"所乐者何事,至道森乎前"表达了他们对真理的热爱,认为最高的道理就在眼前,这是他们最大的快乐。
最后两句"岂必挟日月,地行即飞仙"运用了道教的隐喻,表示真正的贤者无需借助外物,只需内在修为,就能达到超越世俗的境界,仿佛地行也能成仙。"刀圭傥可觅,何处今赤泉"则暗示寻找这种境界并非易事,如同寻找珍贵的药剂,而赤泉可能象征着修炼的终点或理想之地。
整体来看,这首诗赞扬了儒家学者的高尚品德和对至道的追求,同时也融入了道家的超脱思想,体现了宋代理学与道教交融的特点。
不详
割鸡荐鸾刀,飞凫蹑仙迹。
惠与清漳流,名高鲁山石。
廉谦今所难,吾道帜可赤。
作县既有箴,救世岂无策。
涧水疑鸣琴,中宵起人忆。
拾遗戒不受,见金等沙泥。
对姑不能食,又愧他舍鸡。
其视取枣人,冰炭恐不齐。
色不谐朱铅,力可举杵臼。
贫贱何足云,持敬在悠久。
相对如嘉宾,旁人莫嫌丑。
坩鲊有几许,直欲致一甘。
岂知圣善意,见此转不堪。
此毋天下毋,清风使人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