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博古直五首(其一)

圣门蔼徒众,几人得称贤。

美哉全玉人,履行师渊骞。

寒日辟芦絮,饥倚负郭田。

所乐者何事,至道森乎前。

岂必挟日月,地行即飞仙。

刀圭傥可觅,何处今赤泉。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翻译

圣门弟子众多,又有几人堪称贤德。
美德如全璧之人,遵循师训如鸿雁展翅。
寒冬中开辟芦花,饥饿时依靠近郊农田。
他所追求的是什么?至高无上的道理就在眼前。
难道一定要拥有日月之力,才能在大地行走如仙人。
如果能寻到那微小的药剂,如今何处能找到像赤泉那样的神药。

注释

圣门:儒家学派。
蔼:和蔼。
徒众:弟子。
几人:少数。
称贤:称为贤良。
美哉:多么美好。
全玉人:完美的人。
履行:遵循。
师渊骞:师训深远。
寒日:严冬。
辟:开辟。
芦絮:芦苇花。
负郭田:近郊农田。
所乐:所追求的事物。
至道:最高真理。
森乎前:显现在眼前。
岂必:难道必须。
挟:持有。
地行:在地行走。
飞仙:飞升成仙。
刀圭:比喻微小的药物。
傥:或许。
觅:寻找。
赤泉:古代传说中的神泉。

鉴赏

这首宋诗描绘了一幅儒家学派中尊师重道、追求道德完善的画面。"圣门蔼徒众"开篇即赞美儒家门庭氛围深厚,众多弟子聚集其中。然而,能被称为贤良者实属难得,暗示了道德修养的高要求。"美哉全玉人,履行师渊骞"进一步赞美那些品行如玉、遵循师训的人,他们的德行如同源头活水般深远。

诗中通过"寒日辟芦絮,饥倚负郭田"的场景,展现了学者在艰苦环境中坚守学问的决心,即使面对寒冷和饥饿,也依然坚持在田野间研读经典。"所乐者何事,至道森乎前"表达了他们对真理的热爱,认为最高的道理就在眼前,这是他们最大的快乐。

最后两句"岂必挟日月,地行即飞仙"运用了道教的隐喻,表示真正的贤者无需借助外物,只需内在修为,就能达到超越世俗的境界,仿佛地行也能成仙。"刀圭傥可觅,何处今赤泉"则暗示寻找这种境界并非易事,如同寻找珍贵的药剂,而赤泉可能象征着修炼的终点或理想之地。

整体来看,这首诗赞扬了儒家学者的高尚品德和对至道的追求,同时也融入了道家的超脱思想,体现了宋代理学与道教交融的特点。

收录诗词(285)

蒲寿宬(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和漳浦余明府

割鸡荐鸾刀,飞凫蹑仙迹。

惠与清漳流,名高鲁山石。

廉谦今所难,吾道帜可赤。

作县既有箴,救世岂无策。

涧水疑鸣琴,中宵起人忆。

形式: 古风

咏史八首(其六)乐羊子妻

拾遗戒不受,见金等沙泥。

对姑不能食,又愧他舍鸡。

其视取枣人,冰炭恐不齐。

形式: 古风 押[齐]韵

咏史八首(其八)孟光

色不谐朱铅,力可举杵臼。

贫贱何足云,持敬在悠久。

相对如嘉宾,旁人莫嫌丑。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咏史八首(其一)陶侃母

坩鲊有几许,直欲致一甘。

岂知圣善意,见此转不堪。

此毋天下毋,清风使人惭。

形式: 古风 押[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