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相僧杨懒散

野鹤本长生,孤云无定意。

托迹虽世间,游心乃尘外。

请问绛人年,曾观柏寝器。

微言洞倚伏,妙中惊人世。

往夏识方瞳,今春分别袂。

飞帆烟雨外,驻锡云林际。

逸兴轻远游,滞念牵离思。

后夜听钟鸣,应在寒山寺。

形式: 古风

翻译

野鹤本就追求长生,孤云没有固定的居所。
虽然栖身于尘世,但内心却超脱尘外。
请问那住在赤县的人,是否见过柏木制作的寝具?
其中深藏的微妙道理,令人惊叹于世。
夏日相识,如今春天却要分离了。
你乘船远去在烟雨之外,我则留在云林之间。
你的豪情向往远方,而我却被离愁牵绊。
深夜听到钟声,想必是在那寒山寺中响起。

注释

长生:指仙道或长寿。
孤云:象征飘忽不定的心境。
托迹:寄身之意。
游心:指心灵的游历。
绛人:赤县之人,古代对中国的代称。
柏寝器:可能指珍贵的家具,暗示隐秘之事。
倚伏:深奥的道理或秘密。
方瞳:古人形容圣贤的眼睛,清澈明亮。
帆:代指船只。
锡:金属锡,这里指僧人的锡杖,寓指僧人。
逸兴:超脱世俗的兴致。
滞念:难以摆脱的思绪。
寒山寺:著名的古寺,常与钟声联系在一起。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的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和深邃的内心世界。"野鹤本长生,孤云无定意"表达了僧人与世俗隔绝,与自然共生的境界。而"托迹虽世间,游心乃尘外"则进一步强调了僧人的精神世界超越了尘世的束缚。诗中多次使用"云"字,如"孤云"、"云林际",隐喻着僧人飘渺不定,却又自在的生活态度。

"请问绛人年,曾观柏寝器"一句,通过对古人岁月的提问和对古迹的参观,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微言洞倚伏,妙中惊人世"则赞美了僧人的高深智慧和超凡脱俗的境界。

"往夏识方瞳,今春分别袂"可能是指诗人与僧人在过去的某个夏季相遇,而现在春天又有别离之情。"飞帆烟雨外,驻锡云林际"则描绘了僧人的行踪无定,却始终停留在自然山林之间。

"逸兴轻远游,滞念牵离思"表达了诗人对于僧人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的羡慕,以及自己对于世俗牵绊的心情。而"后夜听钟鸣,应在寒山寺"则描写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安详。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的生平和精神世界的描摹,展现了诗人对于清净、自在生活态度的向往,以及对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662)

张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徽宗宣和三年(1121)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

  • 字:巨山
  • 籍贯:襄阳(今湖北襄樊)
  • 生卒年:1096—1184

相关古诗词

赠赵公旦

少年意气隘九州,远别不为儿女愁。

秪今摧颓落异县,跬步信宿生离忧。

况今送子又千里,使我别绪何能休。

忆昔石城初识面,两髦紒帻君才收。

余方弱冠事科举,并辔共适东西州。

春风寻胜襄傍寺,夜月复登临汉楼。

凤林花开无远近,渔梁柳暗迷汀洲。

荆门至陋不足数,杏山百丈清泉幽。

径过物色尽可记,至今夜梦当时游。

从兹一别星再终,相望不啻马牛风。

临安相见各惊叹,君非丁壮予老翁。

长离更挟鹓雏至,射策同攀郤诜桂。

上书不肯干相公,頫首甘为州县吏。

故人义重非时俗,三程过我荒村寺。

欢言不觉春夜阑,破月已上前林端。

一杯相属且自适,莫话旧游成慨叹。

闻君早有求田约,四方宁有襄阳乐。

时平我则径西归,远追高士鹿门期。

形式: 古风

赠赵端

残方岁已晏,层阴万里生。

何如苦寒际,子有关陕行。

风烟正浩荡,夜雨吹成冰。

时危壮士志,日暮游客情。

感子请别意,令我肝胆倾。

告之以尽言,念子远徂征。

聊代绕朝策,勉旃图令名。

形式: 古风

赠黄子真

再作醉李客,四年两相从。

当时江头树,又暗行李中。

嗟君事业诚有馀,十年客路常崎岖。

祇应未识今杰士,怀刺试谒刘南徐。

形式: 古风

赠黄子真

再来居槜李,又枉故人车。

故人固是客,我居岂吾庐。

共在天之涯,犹如水中凫。

细话汉傍事,想见江纡馀。

死者不可作,生者多离居。

无轻今日别,与子皆白须。

临分尚何言,早寄江阴书。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