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唐学宾

奕世诗书味,端知积庆长。

于人不畦畛,为世作津梁。

肯助鲁修泮,能令齐发棠。

阴功天所相,食报在诸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世代书香气息浓厚,确实知道积累的福泽绵长。
对人无私无偏见,为世间搭建桥梁。
愿意帮助鲁地修建学府,能使齐地兴起教育之风。
这样的善举上天会保佑,子孙后代将得到回报。

注释

奕世:世代。
诗书:读书和写诗。
端:确实。
积庆:积累的福分。
畦畛:界限,偏见。
津梁:沟通的桥梁。
鲁:鲁国,这里指文化教育。
修泮:修建泮宫,古代学校。
齐发棠:齐国的发棠之举,指兴办教育。
阴功:暗中做的好事,指善行。
相:保佑。
食报:回报,恩惠。
诸郎:众子弟,指子孙。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诗人牟巘的作品,名为《挽唐学宾》。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唐诗的深厚造诣和对古典文化传承的自信与期许。

"奕世诗书味,端知积庆长"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深入研究唐代诗歌,对其中所蕴含的美好意境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于人不畦畛"一句显示出作者对传播文化知识持开放态度,不仅限于个人,也愿意与他人分享,这种精神如同古代圣贤之士,建立桥梁般地连接过去与未来。

"为世作津梁"则更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于自身文化使命的认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连接不同时代的人们沟通思想和情感的桥梁。接着的"肯助鲁修泮,能令齐发棠"两句,展现了作者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还能在实际行动中帮助他人,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

最后两句"阴功天所相,食报在诸郎"则暗示了作者对于自己无私奉献精神的信念,即便是默默无闻的努力,也会得到自然和社会的认可与回报。这里的"阴功"指的是不求名利、默默付出的善行,而"食报在诸郎"则象征着这些行为最终将为作者带来正面的结果。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积极向上、传承与创新并重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古代学者对文化传承和个人使命的深刻认识。

收录诗词(408)

牟巘(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二二七~一三一一),一字献之,学者称陵阳先生,徙居湖州(今属浙江)。以父荫入仕,曾为浙柬提刑。理宗朝,累官大理少卿,以忤贾似道去官。恭宗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陷临安,即杜门不出,隐居凡三十六年,卒年八十五。有《陵阳集》二十四卷(其中诗六卷)。事见《宋元学案》卷八○,清光绪《井研县志》卷三一有传。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乾隆十二年周永年刻《陵阳先生集》(简称周本)、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底本诗集外之诗及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 字:献甫
  • 籍贯:井研(今属四川)

相关古诗词

寄昌化孙梅泉

挥手秦稽信宿然,未行俄已两周天。

云缄尺素惟开后,雪辊双溪恐堕前。

高谊谁能似孙宰,旧题应复记苏仙。

何时布袜青鞋去,摘野芎苗古寺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题陆起潜皆山楼

醉翁朝暮四时景,谁遣描摹入此图。

唤作皆山真个是,携来到处与之俱。

也曾佳客相陪否,亦有清泉可酿无。

更喜一般僧侣旧,高楼百尺俯尘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燕交代□□乐语口号

两君先后缔交承,一笑何妨玉斝倾。

驰驲催人来异渥,卧龙留客自多情。

告新听说三年最,叙旧欣寻再世盟。

天上除书人已到,便看鹄立侍通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赠陈东洲

散发披襟颇自由,野麋见客忽惊投。

新诗生怕将愁至,博学何妨与艺游。

未说天边金弹子,试寻城外土馒头。

不然且学伯伦醉,荷插相随死便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