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诸友屏峰上方登高得登字

天借重阳一日晴,因过竹院远寻僧。

翠屏晚对无人共,画栋朝飞与客登。

旋摘菊花浮腊酝,待分贝叶读秋灯。

馀生有暇须行乐,漫向松冈叹废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翻译

上天借来重阳节的好天气,我特意走过竹林小院去寻找僧人。
傍晚时分,翠绿的屏风独自面对,无人相伴,早晨的画栋上空,我与来访的客人一同登楼赏景。
我随手摘下菊花泡在腊酒中,准备在明亮的秋灯下阅读诗书。
余生如果还有闲暇,一定要享受生活,不必对着荒废的陵墓徒然叹息。

注释

天:天气。
借:借来。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晴:晴朗。
竹院:竹林环绕的小院。
僧:僧人。
翠屏:绿色的屏风。
晚对:傍晚面对。
无人共:没有同伴。
画栋:彩绘的屋梁。
朝飞:早晨飞翔(指鸟儿)。
客:客人。
旋摘:随手摘取。
菊花:秋季开花的植物。
腊酝:腊月酿制的酒。
贝叶:古代用来书写经文的贝壳或棕榈叶。
秋灯:秋天的灯火。
馀生:剩余的岁月。
暇:闲暇时间。
须:必须,应该。
行乐:享受生活。
漫:随意,无谓。
松冈:长满松树的山坡。
废陵:废弃的陵墓。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中秋景,诗人在重阳节气的一天,借着晴好的天气,前往竹林深处寻访一位隐居的僧人。翠绿的屏风下,是晚间独自对坐,没有他人的宁静时光;而早晨则是与来客共同攀登高峰的活跃场景。

诗中“旋摘菊花浮腊酝”一句,展示了诗人在山中采撷菊花,制作酒饮的悠闲情趣。待到分出贝壳制成的灯具,点亮后阅读秋夜书卷,更显得诗人的淡泊名利。

“馀生有暇须行乐”一句,则传达了诗人对于珍惜光阴、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最后,“漫向松冈叹废陵”表明诗人在松林中漫步,感慨地望着荒废的古代陵墓,表现出对历史沧桑和自然美景的沉思。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山中生活的宁静与悠闲,以及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悟,展现了一个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隐逸情怀。

收录诗词(780)

仇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字:仁近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247年~1326年

相关古诗词

九月八日持螯

趁晴明日拟登高,十里龙山肯惮劳。

但愿有钱堪对菊,莫愁无手可持螯。

虱官只合辞归去,鼠腹安能赋老饕。

行见白衣人送酒,已拚痛饮读离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二十五日东风少定辛丑夜西风再作

东风已扫九衢埃,何事飙轮去复回。

秋信蘋洲凉渐迫,人家蓬户昼难开。

低田受水祥禾偃,乱石飞空巨木摧。

见说长淮旱无雨,蜚蝗几欲渡江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八月二十三日三溪书房赏桂二花

二花香更烈,不与一花同。

曾记和云折,惟愁著雨空。

旧游明月窟,古意小山丛。

十日中秋过,浑疑秋未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八月十四夜月下闻秋声

中秋才一宿,此夜已圆明。

星斗何曾见,云烟不敢生。

黄花千万粟,白发两三茎。

愁听东南角,奔腾风雨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