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三日三溪书房赏桂二花

二花香更烈,不与一花同。

曾记和云折,惟愁著雨空。

旧游明月窟,古意小山丛。

十日中秋过,浑疑秋未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两朵花的香气更加浓郁,与一朵花不同。
还记得在云间折下它们,只担心下雨时它们会空空如也。
旧时游览过明亮的月亮洞穴,心中怀有古老的山林意象。
已经过去了十天的中秋,感觉秋天似乎还未真正到来。

注释

二花:两朵花。
香:香气。
烈:强烈。
一花:一朵花。
曾记:记得曾经。
和云:在云间。
折:折断。
旧游:过去的游览。
明月窟:明亮的月亮洞穴。
古意:古老的意境。
小山丛:山林。
十日:十天。
中秋:中秋节。
浑疑:完全怀疑。
秋未中:秋天还未真正过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秋天景象,诗人通过对桂花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哲理思考。

“二花香更烈,不与一花同。”这里诗人提出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二花(可能指的是两种不同的桂花)散发出的香气格外浓郁,与单一的桂花相比显得更加强烈。这个意象不仅传达了桂花的美好,也反映出诗人内心对于非凡与众不同的追求和向往。

“曾记和云折,惟愁著雨空。”这两句诗展示了诗人的情感体验。他回忆起过去与朋友共赏云间桂花的情景,而现在却只能独自沉浸在对过往美好的怀念中。这里的“惟愁”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之情,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奈。

“旧游明月窟,古意小山丛。”这两句则描绘了诗人过去在明亮的月光下游历于桂花丛生的旧地。这里的“古意”指的是那种久远而深沉的情怀,而“小山丛”则营造出一种幽静自然的氛围。

“十日中秋过,浑疑秋未中。”这两句诗表达了时间流逝和季节更迭的感慨。中秋节已经过去了十天,但诗人心中却仍然怀疑这个秋天是否真的到达了它的中央,这里的“浑疑”也许反映出诗人对于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情绪。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桂花这一载体,展现了一位文人的情感世界和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受。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细腻,是一篇充满哲理思考与个人情怀的好作品。

收录诗词(780)

仇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字:仁近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247年~1326年

相关古诗词

八月十四夜月下闻秋声

中秋才一宿,此夜已圆明。

星斗何曾见,云烟不敢生。

黄花千万粟,白发两三茎。

愁听东南角,奔腾风雨声。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十一月十六日学宫对酒

客况冬晴足自宽,招邀春意入毫端。

浮云蔽日俄生暝,急雨随风故作寒。

诗酒相寻忘尔汝,古今难必是悲欢。

茫茫山岳蘧蘧梦,不了梅花冷眼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十日与侯伯用谢元焘诸友汎菊得头字

西风吹发冷飕飕,赖有多情帽裹头。

九日已知成昨夜,绿樽聊复集清流。

山房霜菊偏能耐,客路云萍故自浮。

欲识岁寒心皎洁,一方月色十分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卜居白龟池上

一琴一鹤小生涯,陋巷深居几岁华。

为爱西湖来卜隐,却怜东野又移家。

荒城雨滑难骑马,小市天明已卖花。

阿母抱孙閒指点,疏林尽处是栖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