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东风已扫九衢埃,何事飙轮去复回。
秋信蘋洲凉渐迫,人家蓬户昼难开。
低田受水祥禾偃,乱石飞空巨木摧。
见说长淮旱无雨,蜚蝗几欲渡江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动荡不安的社会画面。东风扫净了九条大街的尘埃,但轮廓模糊的车辆却在不停地来回奔波,反映出一种急迫和混乱的情势。秋天的信号——蘋洲(蓬草生长的地方)的凉意逐渐逼近,而人们因困难而关闭户门,即便是白日里也难以开启。这表明了当时社会的困顿与动荡。
诗中还提到“低田受水祥禾偃”,说明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可能是由于干旱或洪水。同时,“乱石飞空巨木摧”则形象地描绘出自然灾害的破坏力度。
最后两句“见说长淮旱无雨,蜚蝗几欲渡江来”,透露出长淮一带干旱无雨,连蝗虫(一种害虫)都想要渡过江河,这不仅反映了自然灾害的严重,也隐含着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
不详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二花香更烈,不与一花同。
曾记和云折,惟愁著雨空。
旧游明月窟,古意小山丛。
十日中秋过,浑疑秋未中。
中秋才一宿,此夜已圆明。
星斗何曾见,云烟不敢生。
黄花千万粟,白发两三茎。
愁听东南角,奔腾风雨声。
客况冬晴足自宽,招邀春意入毫端。
浮云蔽日俄生暝,急雨随风故作寒。
诗酒相寻忘尔汝,古今难必是悲欢。
茫茫山岳蘧蘧梦,不了梅花冷眼看。
西风吹发冷飕飕,赖有多情帽裹头。
九日已知成昨夜,绿樽聊复集清流。
山房霜菊偏能耐,客路云萍故自浮。
欲识岁寒心皎洁,一方月色十分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