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斫漆高崖畔,千筒不一盈。
野粮收橡子,山屋点松明。
只见树堪种,曾无田可耕。
儿孙何所乐,向此是平生。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梅尧臣在宣州山间的生活情景。他砍伐漆树于高崖之旁,但收获甚微,每千筒漆桶也未能装满一筒。生活的艰辛可见一斑,主要依靠采集橡子作为野外粮食。山居简陋,只能以松明为照明。诗人感叹这里的土地贫瘠,无法耕种,连基本的农田都难以觅得。在这种环境下,他的儿孙们并无其他娱乐,对他们而言,这样的生活就是他们的全部。
诗中通过“斫漆”、“野粮”、“山屋”、“松明”等意象,展现了山居生活的清苦与艰难,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后代朴素生活的认同和对平淡生活的满足。整首诗寓含着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接纳和对简单生活的坚守,以及对后代能否在此环境中找到乐趣的深深忧虑。
不详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五月黄梅肥,终朝密雨微。
绿苔侵竹阁,润气裛人衣。
背陇沾牛去,衔虫湿燕归。
高山发瀑水,夜涨入吾扉。
北客多怀北,庖羊举玉卮。
吾乡虽处远,佳味颇相宜。
沙水马蹄鳖,雪天牛尾狸。
寄言京国下,能有几人知。
高斋谢公殁,此地即危楼。
不改窗中岫,无停川上舟。
壁阴缘薜荔,城暝笑鸺鹠。
万井晓烟合,素霓横树头。
鸟命若杨叶,夜栖鸡翼间。
情知羽毛薄,自禦雪霜难。
相托为温燠,终非学附攀。
犹胜居鹘握,忧惧得生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