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潜道中呈元八处士

苕水滩行浅,潜州路渐深。

参差远岫色,迢递野人心。

冻涧冰难释,秋山日易阴。

不知天目下,何处是云林。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在苕水的河滩上行走,河水显得很浅,前往潜州的路上,感觉路程越来越深远。
远处的山峦颜色参差不齐,旷野中行人的内心也随着这景致变得悠长而深远。
寒冷的山涧里,冰块难以融化,秋天的山上,太阳容易被云遮蔽,使得天色变阴。
不知道在这天目山之下,哪里才是那云雾缭绕的幽静树林呢?

注释

苕水:指苕溪,位于中国浙江省的一条河流。
滩行浅:指在河滩上行走时,河水看起来很浅。
潜州:古地名,具体位置随历史时期有所不同,这里泛指远方的州府。
路渐深:比喻前往的目的地似乎越来越遥远,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距离,也有心理上的感受。
参差:不整齐,这里形容山峦高低不平的样子。
远岫色:远山的颜色,岫指的是山峰。
迢递:形容路途遥远或时间久远。
野人心:指远离尘嚣,在野外旅行或居住者的心境,通常带有向往自然、超脱世俗的情感。
冻涧:冬季结冰的山间溪流。
冰难释:因为天气寒冷,冰块不容易融化。
秋山:秋季的山,这里特指随着季节变化,山色已入秋。
日易阴:太阳容易被云遮住,显得天色阴沉。
天目下:天目山之下,天目山是中国浙江省的一座著名山脉,以多云雾著称。
云林:云雾缭绕的树林,常用来描绘幽静、神秘的自然景观。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秋季节的山野行旅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体验。

"苕水滩行浅,潜州路渐深。" 这两句开篇即营造出一种淡远之美,"苕水"清澈见底,"潜州路"则愈行愈幽深,给人以步入山深林密的感觉。

"参差远岫色,迢递野人心。" "参差"形容山峰层次分明,色彩各异;"迢递"则是指山势连绵不断。这里通过对山色和山势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于自然景物的深切感受,以及内心的情感流动。

"冻涧冰难释,秋山日易阴。" 冬日的溪谷结冰,不容易融化;而秋天的山岭,太阳容易被云雾笼罩。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季节变化带来的自然景观,以及这种变化给人心灵带来的感受。

"不知天目下,何处是云林。" 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迷茫和探索,不知天空之下的某个地方是否藏有云雾缭绕的森林。这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追问,也隐喻了诗人内心对于理想境界的向往与探寻。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追求。

收录诗词(40)

灵一(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安公

弥天称圣哲,象法初繄赖。

弘道识行藏,匡时知进退。

秦王轻与举,习生重酬对。

学文古篆中,义显心经内。

法服应华夏,金言流海岱。

西方浮云间,更陪龙华会。

形式: 排律

远公

远公逢道安,一朝弃儒服。

真机久消歇,世教空拘束。

誓入罗浮中,遂栖庐山曲。

禅经初纂定,佛语新名目。

钵帽绝朝宗,簪裾翻拜伏。

东林多隐士,为我辞荣禄。

形式: 古风

林公

支公信高逸,久向山林住。

时将孙许游,岂以形骸遇。

幸辞天子诏,复览名臣疏。

西晋尚虚无,南朝久沦误。

因谈老庄意,乃尽逍遥趣。

谁为竹林贤,风流相比附。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送王颖悟归左绵

客意天南兴已阑,不堪言别向仙官。

梦摇玉佩随旄节,心到金华忆杏坛。

荒郊极望归云尽,瘦马空嘶落日残。

想得故山青霭里,泉声入夜独潺潺。

形式: 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