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弥天称圣哲,象法初繄赖。
弘道识行藏,匡时知进退。
秦王轻与举,习生重酬对。
学文古篆中,义显心经内。
法服应华夏,金言流海岱。
西方浮云间,更陪龙华会。
这首诗歌颂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圣哲,其修养和智慧如同佛法一般令人依赖。诗中的“弘道识行藏,匡时知进退”表明了这位圣哲不仅懂得如何传播大道,而且还能洞察时机,知道何时应该前进或后退。"秦王轻与举,习生重酬对"则表现了他在权力交往中保持着优雅和尊重,同时也强调了回报的重要性。
诗人通过“学文古篆中,义显心经内”这两句,描绘了圣哲深入浅出地学习古代文献,并将其意义融会贯通于心中的经典之中。"法服应华夏,金言流海岱"则是说他所穿的道服与中华文化相契合,他的话语如同黄金般珍贵,流传至遥远的地方。
最后,“西方浮云间,更陪龙华会”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在云端飘渺的西方,与这位圣哲一同参加神仙聚会的愿望。这里的“西方”很可能是指道教中的仙境或佛教中的净土,而“龙华会”则象征着高级的精神领域或超凡脱俗的盛会。
整首诗通过对安公的赞颂,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人物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展示了唐代文人的文学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不详
远公逢道安,一朝弃儒服。
真机久消歇,世教空拘束。
誓入罗浮中,遂栖庐山曲。
禅经初纂定,佛语新名目。
钵帽绝朝宗,簪裾翻拜伏。
东林多隐士,为我辞荣禄。
支公信高逸,久向山林住。
时将孙许游,岂以形骸遇。
幸辞天子诏,复览名臣疏。
西晋尚虚无,南朝久沦误。
因谈老庄意,乃尽逍遥趣。
谁为竹林贤,风流相比附。
客意天南兴已阑,不堪言别向仙官。
梦摇玉佩随旄节,心到金华忆杏坛。
荒郊极望归云尽,瘦马空嘶落日残。
想得故山青霭里,泉声入夜独潺潺。
山头戒坛路,幽映雪岩侧。
四面青石床,一峰苔藓色。
松风静复起,月影开还黑。
何独乘夜来,殊非昼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