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早春

曲江柳条渐无力,杏园伯劳初有声。

可怜春浅游人少,好傍池边下马行。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翻译

曲江的柳条渐渐显得疲软无力,杏园里的伯劳鸟开始发出鸣叫声。
可惜春天已近尾声,游玩的人少了,只有在池塘边下马慢慢行走才好。

注释

曲江:唐朝长安城的一个著名风景区。
柳条:柳树的枝条,常用来象征春天。
伯劳:一种鸟类,其鸣声标志着季节的变化。
可怜:可惜,令人怜惜。
春浅:春天接近尾声,春意不浓。
游人:游玩的人。
好傍:喜欢靠近。
池边:池塘的边缘。
下马行:指古人骑马游览后,下马步行欣赏风景。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早春时节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一种淡淡的春意盎然与人迹稀少的孤寂感。

首句“曲江柳条渐无力”,表现出柳树在初春时尚未完全复苏,没有了夏日的繁茂,只有柔弱的新芽,这是对早春景色的精细描绘,也隐含着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期待和不安。

接着“杏园伯劳初有声”,则进一步增添了一种生机勃发的氛围。杏花开始开放,传来了伯劳(一种鸟类)的叫声,这是早春自然界活力恢复的象征。

第三句“可怜春浅游人少”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在这个时节,春天还很淡薄,而来赏春的人却不多,显得有些凄清和孤独。这反映出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以及对人间冷暖的观察。

最后一句“好傍池边下马行”,则是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尽管春天还未完全到来,游人也很少,但诗人依然喜欢在池塘边下马漫步,享受那份静谧与美丽。这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性,也反映出他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受。

整首诗通过对早春景色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传达了一种淡雅而又不失深远的情怀,是一首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诗人情感的佳作。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曲江早秋

秋波红蓼水,夕照青芜岸。

独信马蹄行,曲江池四畔。

早凉晴后至,残暑暝来散。

方喜炎燠销,复嗟时节换。

我年三十六,冉冉昏复旦。

人寿七十稀,七十新过半。

且当对酒笑,勿起临风叹。

形式: 古风 押[翰]韵

曲江感秋

沙草新雨地,岸柳凉风枝。

三年感秋意,并在曲江池。

早蝉已嘹唳,晚荷复离披。

前秋去秋思,一一生此时。

昔人三十二,秋兴已云悲。

我今欲四十,秋怀亦可知。

岁月不虚设,此身随日衰。

闇老不自觉,直到鬓成丝。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曲江感秋二首(其一)

元和二年秋,我年三十七。

长庆二年秋,我年五十一。

中间十四年,六年居谴黜。

穷通与荣悴,委运随外物。

遂师庐山远,重吊湘江屈。

夜听竹枝愁,秋看滟堆没。

近辞巴郡印,又秉纶闱笔。

晚遇何足言,白发映朱绂。

销沈昔意气,改换旧容质。

独有曲江秋,风烟如往日。

形式: 古风

曲江感秋二首(其二)

疏芜南岸草,萧飒西风树。

秋到未几时,蝉声又无数。

莎平绿茸合,莲落青房露。

今日临望时,往年感秋处。

池中水依旧,城上山如故。

独我鬓间毛,昔黑今垂素。

荣名与壮齿,相避如朝暮。

时命始欲来,年颜已先去。

当春不欢乐,临老徒惊误。

故作咏怀诗,题于曲江路。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