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感秋二首(其一)

元和二年秋,我年三十七。

长庆二年秋,我年五十一。

中间十四年,六年居谴黜。

穷通与荣悴,委运随外物。

遂师庐山远,重吊湘江屈。

夜听竹枝愁,秋看滟堆没。

近辞巴郡印,又秉纶闱笔。

晚遇何足言,白发映朱绂。

销沈昔意气,改换旧容质。

独有曲江秋,风烟如往日。

形式: 古风

翻译

元和二年的秋天,我三十七岁。
长庆二年的秋天,我五十一岁。
这中间的十四年,有六年处于被贬谪的状态。
困厄或通达,荣耀或憔悴,都随外界环境而变化。
于是追随庐山的远志,再次哀悼湘江边的屈原。
夜晚听着竹枝曲感到忧愁,秋天看着波涛汹涌的江面消退。
最近辞去了巴郡的官职,又执掌朝廷文书的职位。
晚年才得遇提拔,有何值得称道,白发映衬着红色的官服。
过去的壮志豪情已消磨,旧时的容貌气质也改变。
只有曲江的秋色,依旧如当年,风烟弥漫。

注释

元和二年:唐宪宗年号,公元807年。
穷通:困厄或通达,指人生的顺境和逆境。
荣悴:荣耀或憔悴,形容人生的得意与失意。
庐山远:指庐山的隐士,象征避世隐居。
湘江屈:指屈原,他在湘江投江自尽,此处表示对他的怀念。
巴郡印:指在巴郡(今重庆)任职的官印,代表地方官职。
纶闱笔:纶闱,代指朝廷;笔,指起草诏书,这里指朝廷文职。
朱绂:红色的官服,古代高级官员的服饰。
曲江:唐代长安的名胜,常用于诗中表达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鉴赏

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个人遭遇的深刻感慨的诗篇。诗人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回顾了自己从三十七岁到五十一岁的十四年间的经历,其中有六年的时间是在逆境中度过的。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贫穷和富贵、荣耀和失落的无常,以及命运的多变。

诗人提到自己曾远游庐山,重返湘江,这些都是他生命中的重要地点。夜晚时分,他听着竹枝在风中发出的声响,感到一种深深的忧愁;秋天来临时,他看到山丘被雾气笼罩,不禁感叹时光的流逝和自然景物的变化。

诗人也提到了自己曾担任过巴郡的官职,但现在却又持笔在纶闱之中,这可能隐含着他对官场生活的某种无奈和不满。晚年遇到何人,已经没有多余的话语,只是白发映照在朱红色的衣襟上,反映出岁月留下的痕迹。

诗人最后表达了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转变,从前的意气风发已经消失,外表也随之改变。但唯一不变的是曲江的秋天,那里的风和烟霞依旧如同往日一样。这里,曲江秋成为了诗人情感的寄托,是他内心中一片永恒的宁静所在。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曲江感秋二首(其二)

疏芜南岸草,萧飒西风树。

秋到未几时,蝉声又无数。

莎平绿茸合,莲落青房露。

今日临望时,往年感秋处。

池中水依旧,城上山如故。

独我鬓间毛,昔黑今垂素。

荣名与壮齿,相避如朝暮。

时命始欲来,年颜已先去。

当春不欢乐,临老徒惊误。

故作咏怀诗,题于曲江路。

形式: 古风

有木诗八首(其一)

有木名弱柳,结根近清池。

风烟借颜色,雨露助华滋。

峨峨白雪花,袅袅青丝枝。

渐密阴自庇,转高梢四垂。

截枝扶为杖,软弱不自持。

折条用樊圃,柔脆非其宜。

为树信可玩,论材何所施。

可惜金堤地,栽之徒尔为。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有木诗八首(其二)

有木名樱桃,得地早滋茂。

叶密独承日,花繁偏受露。

迎风闇摇动,引鸟潜来去。

鸟啄子难成,风来枝莫住。

低软易攀玩,佳人屡回顾。

色求桃李饶,心向松筠妒。

好是映墙花,本非当轩树。

所以姓萧人,曾为伐樱赋。

形式: 古风

有木诗八首(其三)

有木秋不凋,青青在江北。

谓为洞庭橘,美人自移植。

上受顾盼恩,下勤浇溉力。

实成乃是枳,臭苦不堪食。

物有似是者,真伪何由识。

美人默无言,对之长叹息。

中含害物意,外矫凌霜色。

仍向枝叶间,潜生刺如棘。

形式: 古风 押[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