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以及对个体命运的感慨。"尚卧青山侧"描绘了诗人自身的隐逸状态,而"奈苍生、如此憔悴,斯人未出"则揭示了他对百姓疾苦的深深关切。诗人自比为"阿咸",感叹自己才华被埋没,"天生痴骨"流露出无奈与自嘲。
"同是人间烦恼者,又何须、色相留鸿迹"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厌倦,以及对超脱尘世的向往。"五浊世,真愁绝"直接点明了对现实世界的深深忧虑。接下来,诗人批评文人的软弱,呼吁他们要有坚韧的节操,"文人自古无奇节",并表示不愿轻易放弃理想。
"庾信悲凉蒙叟痛,一样沧桑经历"借典故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慨,"枉剩这、遗诗幽咽"则寓言式地表达了对自己创作的哀叹。最后,诗人以"抵死沉吟浑不断,为中年、以后皮无血"的形象比喻,感叹岁月无情,人老力衰,但仍坚持吟咏,"君与我,毋徒说"则是对友人的劝诫,希望共同坚守理想,而非空谈。
整体来看,这首词情感深沉,语言凝练,体现了高旭在清末动荡时期对社会和个人命运的独特见解。